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妙选材料,意高文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妙选材料,意高文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往今来,佳作名篇无不以立意深远、旨趣奇高流传于世,给后人以感染启迪。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这桑与花,可视为文章的材料;这丝与蜜,可视为文章的立意。万物同一理,一流的设计当配以一流的材料,正如甲天下的苏州园林,木石山水、亭台楼榭,幽静雅致,其中木选紫檀,石出太湖,器为紫砂,兰属上品,以彰显园林清雅意蕴。同样,立意高远之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这个“物”恰是新颖而深刻的材料。刘锡庆先生曾说,主题(思想)不依附材料和语言,就只能是“游魂落魄”,强调材料于文章之成败实为关键。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还写道:“着意原资妙选材。”意思是写文章要用心地在已积累的素材基础上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好,选得巧妙,文章才能显得有生气。

高考作文失分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确实是最为常见的通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境界的高低至关重要。著名散文家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曾有过颇为精辟的论述:“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充分发挥材料固有的美、力量、哲理、情愫,从而感染、说服、启示读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严格选材、精心开掘才能写出佳作来。作者的才识、情趣决定了文章选材的品位和趣味,也就决定了文章的立意。故而材料应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文章主旨,为文章加分,进而深化全文意旨,提升文章品位,从而使文章变得耐读。故而深谙为文之道的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一 选材要精当

精当的选材能使文章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言以当百言”。反之,则文章易流于肤浅,读之索然无味,甚至南辕北辙。

《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出传记主题,关键在于选材精当,剪裁合理。《项羽本纪》实为《史记》得意之作,“第一得意人”项羽形象的刻画成为经典,选材精当是关键。司马迁为勇武过人、意气用事的项羽作传,项羽一生“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选其三战,可谓用心良苦:一战塑其神勇,当巨鹿之战莫属;二战揭其匹夫之勇,不知其错,遂个人之快,非东城快战不可;三战示其英雄末路,“认输而不服气”(钱钟书语),非争胜负,只争意气,“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当属乌江之战。

项羽形象成为经典,《项羽本纪》成为“第一得意文”,与司马迁于庞杂材料中披沙拣金,力求所选材料“以一当十”,有极大的关系。

二 视角要独特

中学生应学会审视生活,从平凡中求神奇。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有独到之处,文章才能彰显出个性色彩。

如何表现浪漫之都、时尚之都、文化之都?刘心武先生的文字没有流连于卢浮宫,没有寻访巴尔扎克或其他文化大师的遗踪,而是徜徉于塞纳河沿岸一字排开的旧书摊,那矮墙上的木箱,那静坐一旁的书贩,还有随意翻阅的读者。作者捕捉到巴黎特有的神韵,从独特的角度来展现其浓郁而平静的文化气息。

有这样一则材料:母亲经常教育孩子说:“你要经常对别人说:谢谢。”孩子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母亲说:“这是礼貌,小孩子从小要懂礼貌。”材料中这位母亲的话自没有错,但作为作文素材则显得普通。那么,如何从平凡中求得新奇、深刻?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思考,当“谢谢”在生活中仅仅是一种礼貌用语的话,不知是时代的幸还是不幸?“谢谢”不应仅是一种礼貌用语,更应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淌,尤其是在当今越来越物化的时代,真情付出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必需品。视角独到,使平凡的材料有了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

唯有独特,才能引人入胜,才能避免审美疲劳;唯有格调高,才能使文章境界高、立意深。

三 挖掘要深刻

高考作文之发展等级要求做到丰富、深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文章要“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

很多老师进行作文指导时强调文章中应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没有问题。但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的文章呈低幼化倾向。如《身边的风景》,很多学生也能从社会生活出发,关注一群卑微的人――清洁工――赞美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但这样的文章恐很难激起阅读者的热情。问题何在?其实,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开掘:这些清洁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至少是生活条件,因此,他们从事着城市里最脏、最累、收入最少的工作。当我们享受生活时,留给他们的是如山的垃圾;当我们还在酣睡时,他们在微弱的路灯灯光下,为我们呈上清洁的街道。现实是他们为城市付出青春和汗水后,却无法分享城市文明,只能带着疲惫和衰体回到农村。写作中,在表达赞美时,再多一分反思,文章立意不就丰富了吗?文章境界不就高了吗?

“药材好,药才好”。材料是文章的基础,又是文章的质地,还是文章的血肉。要写出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的佳作,就必须善选充实而深刻的材料。

小巷

文\周子琰

失却了时空的旧梦,隐没在历史尘埃里的繁华,行走在光与影的世界里,不经意间,就成了画中人物。

行走在一条幽深的巷子,时间也会放慢步伐。

青石板铺成的仄仄的石皮小巷通向更深的幽静,两侧斑驳的砖墙上,白墙终是敌不过岁月的力量,墙上深深地透映出青砖的墨色,似乎还带着晨雾的湿润,却天然形成一幅泼墨山水画,为小巷平添几分韵味。

这里,听不到人声鼎沸,看不到车马熙攘。

人说苏州园林甲天下,却殊不知,园林都是在小巷中诞生的;园林有几多历史,小巷就同样有几多岁月。余秋雨在《白发苏州》中写道:“漫步在苏州的小巷中是一种奇特的经验。一排排鹅卵石,一级级台阶,一座座门庭,门都关闭着,让你去猜想它的蕴藏,猜想它以前、很早以前的主人。想得再奇也不要紧,2500年的时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古老的小巷,还是以它曾经的风貌示人。历史在这里成了纷繁往复的轮回,静静地、细细地,铺在了弄堂的每一个角落,铺在石板的每一个间隙。

小巷固有的风味,还在于小巷间的古朴而不失鲜活的生活气息。

那隐隐约约的评弹声,必定是来自一位老人的。他坐在一张藤椅上,手捧着一壶碧螺春,边上的椅子上摆着一只漆黑的老式收音机,放着评弹开篇或其他历史佳话。阳光透过小小的天井,缓缓移动,似流金洒在老人身上,填满那脸庞的每一道沟壑,勾勒出一种恬淡的惬意的轮廓。在他布满皱纹的记忆里,一定还会有小巷旧事吧?那些故事中的人曾经是否也坐在自家门前任阳光暖暖地晾晒呢?

黄昏时,一串串车铃声带回了孩子的笑声,带回了饭菜飘香;入夜,在星光下,老人们在院里,把一张小凳,继续闲话下午没说完的家常。

悠闲、淡然,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存在于小巷中,成了独特的小巷文化。

只是,如今小巷要为现代都市让路。人们似乎也不再满足于居住在窄窄的巷子里,骑一辆自行车。古朴的小巷到底敌不过时代的变迁,于是小巷被遗忘了,遗忘的是淡然,遗忘的是悠闲。

在被轻轨砸得尘土飞扬的苏州,一条远离喧嚣的小巷是如此令人羡慕;而对于快节奏的都市来说,一种惬意淡然的心境显得越发珍贵。小巷可以不再是曾经的样子,小巷文化却不能变成曾经,它应该存在于苏州的心脏深处,藏着一份淡泊,一份宁静,一份悠闲。

阳光从两侧屋宇上倾泻而下,光阴的声息静置在青砖上。站在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那一缕一缕隐隐约约的评弹声,回味无穷。

亮点评析

本文突出亮点有二:

一是选材较好。看似平凡的小巷,恰是老苏州生活文化的集中体现,选择这样的材料,本就使文章具有一种文化气息,给文章增添些许历史的厚重,意蕴丰富。

二是立意较深。一方面表达了对小巷的古朴、宁静、悠闲氛围的喜爱与享受,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在现实世界纵情狩猎的现代人不再悠闲、不再淡泊的现状的不解与担忧,揭示出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

(毛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