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教育方式看中美文化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教育方式看中美文化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中两位母亲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和女儿产生的矛盾来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试图说明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对立及其交流融合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教育方式。文化差异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发表之初就被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1990年,该书又获得了洛杉矶图书奖、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家奖、海湾区图书评论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后来,又被搬上银幕,获得更大的赞誉。电影《喜福会》讲述了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的故事。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本文通过对其中两位移民母亲及其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描写,试图说明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必要性。

一、教育方式

女儿的身上寄予了母亲所有的希望和美好的祝愿,希望她们在新的环境中不再受人歧视,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家庭幸福。为了让女儿听话,中国母亲采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包括打骂、恐吓等。

精美的妈妈想尽办法终于发现了女儿的天赋,为此不惜一切代价为女儿请来钢琴教师,希望女儿学有所成。然而由于女儿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坚持的是自由和平等原则。在她眼中,母亲不过是“利用”和“压迫”她们。

在母亲逼她去练琴时,她喊到:“我不是你的奴隶,这不是中国,你不能强迫我!”而母亲夙愿则无奈地吼叫:“世界上有两种女儿,顺从的女儿和自作主张的女儿。只有一种女儿能留在这个家里,那就是顺从的女儿!”幼小的精美喊到:“我希望我不是你女儿,你也不是我妈妈!”

无独有偶,另一对母女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钟林冬的女儿薇弗利擅长下棋,她的妈妈免除了她所有的家务活,并且尽一切可能满足她的要求,女儿的成功使母亲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和自豪感,也由此引发了母女间的冲突。

女儿练棋时,母亲站在身后充当保护同盟,每天仔细地用软布擦拭女儿的奖杯,拉着女儿的手上街。捧着带有女儿照片的杂志封面,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女儿薇弗利。”她炫耀女儿,就像炫耀她擦得锃亮的奖杯。母亲的行为让女儿恼火,女儿的话语更让母亲伤心,薇弗利在大街上对母亲说:“你为什么拿我来炫耀?如果你要炫耀,那你自己为什么不学下棋?”

中国的父母无一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因而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大都有意无意地为孩子的将来铺设一条“捷径”,希望孩子能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作家长的心愿都是相同的,但是美国的父母更倾向于鼓励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走自己的路,自己去体验。

二、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意识形态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女的权力,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的关系。而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强调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中国人重视集体的力量,乐意“有难同担,有福同享”。美国人则宁愿在成功的道路上孤军奋战,独享成功之乐,独吞失败之苦。母亲钟林冬和女儿薇弗利的冲突折射出中国文化“相互依赖”和“集体意识”与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价值观的冲突。

电影中,两位母亲的表现也是非常中国式的,正如精美所说,两位母亲既是好朋友。同时也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当林冬炫耀自己女儿精湛的棋艺时,精美的妈妈也毫不示弱地说自己的女儿多么喜欢弹琴。母亲们移居美国几十年,仍念念不忘从小在中国受过的教育。恪守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尤其是传统文化中严格教子的思想。她们的共同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和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人。然而,在异国他乡生长的女儿,虽然外表像中国人,但思想中却和母亲的那一套相差甚远。

三、文化冲突及融合

正如电影开场白中“千里送鹅毛”的故事所说,一位妇人带着一只由丑小鸭变成的“天鹅”。怀着自己的梦想去了美国,一心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在美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个老妇人一直想把这根羽毛留给女儿并告诉她,“这根羽毛看起来一文不值,但它来自遥远的地方,并负载着我所有的祝愿。”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她一直期待着那一天,她能以流畅的美式英语,把这个故事告诉她的女儿。

即使母亲们学会讲“流畅的美式英语”,她们还是无法把自己经历的文化含义完全翻译给女儿。纯粹的文字翻译始终无法把故事的含义和说话人的意图准确表达出来。虽然个别字能找到英语的对等词,但中美文化的含义却可能不一样。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当在片尾看到精美跨越大西洋,来到中国。找到失散已久的姐姐们,当她们异口同声地用中文喊出“妈妈”的时候,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暂时消失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类人互相理解了,而精美在此时此刻也终于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四、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它们既不等同,又互相重叠。紧密相关,不可分离。E.Sapir和B.Whorl的“语言相对论”(Lillguistic relativtty)认为,人们因思维不同而说话不同,与此相应,如果他们使用的语言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与描述世界,那么他们的思维也必然不同。人们虽然否定了语言决定思维的极端说法,但并没有否定语言对思维方式是有影响的。从对Sapir-whorf假说的争论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示:其一,“语言作为一种信号,反映出文化成见和约束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其二,“在意义通过语言的编码过程中,语言外部的情景极为重要”。

例如电影中吴精美也觉得“我们经常个人讲个人的,我讲我的英文,她则以中文作答。”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差异巨大,又由于太多的文化空白无法填补,使得同样的语言对母女具有不同的含意,同一语言传递的信息与意愿大相径庭。

正如故事中母女之间的冲突所表明的语言障碍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已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要跨越这些鸿沟,将不仅仅是多学会一些词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生长环境的了解和运用,除此之外它还涉及文化修养等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双方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话语和行为的真正含义。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尤其对于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来说,这些文化差异将直接影响到沟通和交流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英语学习者,都应该加强有关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