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应急时不我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应急时不我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而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禽流感、台风、松花江水污染、九江地震等灾难性事件给一座座城市都敲响了警钟。构筑城市快速救援机制已经成为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本期《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推出了9种城市应急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评估和分析,旨在为各城市、行业部署应急响应机制提供选型参考。

《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

优秀应急解决方案推荐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解决方案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信息平台技术方案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方案

上海迪爱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鹰图(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平台化与产品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金鹏电子信息机器有限公司

110社会联动系统解决方案

北电(中国)有限公司

城市应急系统建议方案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而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禽流感、台风、松花江水污染,九江地震等灾难事件给一座座城市都敲响了警钟。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人口和经济迅速向城市集中。在这种情况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威胁就表现的日益突出。当前在中国,应急管理也已经上升为国家关注层面。2006年 1月8日国务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充分表明了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视。而在今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首次把公共安全列为重点领域。

2008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北京、上海、天津、青岛等与奥运相关的大型城市都在紧锣密鼓地建全自身的城市应急措施。据计世资讯研究表明,2005~2009年是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关键时期,投资将保持增长态势。未来4年应急联动系统IT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5.8%; 2006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IT投资将保持25.9%的增长率,投资规模将达到10.2亿元; 由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以及数字奥运进入关键建设阶段,预计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投资在2007年增长率将达到28.4%的高点,2008年增长率达到29.0%的高点; 到2009年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将进入稳定增长阶段,IT投入将达到20.1亿元。

《计算机世界》从2000年起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应急技术的发展: 2000年首次独家报道了南宁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此后的2001、2002直至2006年,每一年都会围绕城市应急系统的发展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特别是在2006年12月2日,计算机世界CEO&CIO年会上首次设立了城市应急分论坛,在论坛上我们邀请国内外城市应急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该领域的相关运行模式、技术架构及面临困难等。在此期间,计算机世界方案评析实验室还策划了“城市应急技术方案横向评估”活动,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征集到的十多个城市应急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和推荐,从众多方案中筛选出九个在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等方面都比较先进和实用的技术方案。

从参评的众多技术方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厂商的方案在技术架构上设计都比较完善,都遵循着各城市或公安部门推进“应急联动”建设的实际需求,提供硬、软相结合的整合技术,对城市跨部门、多层次的应急联动需求理解较准确,业务流程清晰,有些方案还体现出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相结合的特点。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与目前国内的体制衔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北京市应急方案为例,北京的应急平台前面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已进入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信息,这些信息区别于其他单向系统的内容,需要把设计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都整合到平台上来,这里不光是技术难度还有行政协调问题。

从技术方案及其实施的现状看来,专家们认为目前的大多数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以至于对于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2.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3.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技术运用不当,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 另外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

此次计算机世界报社组织的城市应急方案评估活动旨在推动我国城市应急技术架构的完善,是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城市服务、管理机制更紧密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