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隐形冠军”崛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隐形冠军”崛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心提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是基础和关键。未来四年,湖北将围绕十大领域,加速培育一批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有一类企业,块头小、不知名,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做到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它们有着惊人的盈利能力,并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贡献。

这类企业,被德国学者赫尔曼・西蒙称为“隐形冠军”。他说:“德国经济命脉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百万家中小型企业。其中,‘隐形冠军’企业更是不容忽视。不管是就业人数还是出口比例,它们都不逊色于大众、西门子等明星企业。”

“隐形”,是指这些企业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冠军”,则是指这些企业几乎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他们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中进行着专心致志的耕耘。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遍布各行各业,其中,工业产品占69%、消费类产品占20%、服务型产品占11%。

与德国类似,“隐形冠军”也在中国迅速崛起。以湖北为例,全省中小企业占工业总数的95%以上,它们是湖北工业的基础、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在湖北,位于光谷的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传神语联”),将翻译行业带入云计算时代,业绩冲向亚洲第三;武汉依瑞德医疗设备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瑞德”),长期占据国内精神疾病治疗市场八成以上份额;在鄂西北大山深处,十堰市泰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祥实业”),是大众汽车全球A级供应商和发动机主轴承盖最大合作方……这些“隐形冠军”在湖北并不少见。

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是基础和关键。湖北省于近期正式下发《关于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4年,围绕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车、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装备、北斗、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循环利用十大领域,湖北省将加速培育一批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在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湖北的中小企业能否发展成中流砥柱?又该如何呵护“隐形冠军”成长?

冠军们的经营之道

除了前文提到的体量不大、知名度不高、细分市场的绝对份额等特点,“‘隐形冠军’企业可能没有特别辉煌的年均增长率,但能在很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成长。也就是说,长期地、可持续地成长,而不是昙花一现地、暴发户式地成长,是它们的典型特点。”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韩和元告诉《支点》记者。

对于中小企业的创办者来说,这样的“永续增长”显然不是随随便便得来的。

专注,是“隐形冠军”企业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心无旁骛,我们一心只想做好做透这个盖子(汽车发动机主轴承盖)。”泰祥实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出,一路做到大众汽车全球A级供应商,他们整整用了25年。

早在1988年,依瑞德的早期技术团队就开始潜心精神类疾病研究,从自主研制出中国首台简易经颅磁刺激仪样机,一举打破国外同行对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到独占行业八成以上份额,花了将近30年时间。

历经10年,武汉洛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洛芙科技”)创始人杨林,率领研l团队针对大腿、腋下等49处人体毛发,研发出的丝芙乐家用激光脱毛仪,成为国内唯一同时通过美国FDA、欧盟CE和中国CFDA认证的产品,掌握了市场话语权,而杨林却说“洛芙是一家又笨又慢的公司”。

持续创新,也是中外“隐形冠军”企业的共同选择。

依瑞德总经理蔡胜安曾坦言,能拿下行业80%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团队的坚守,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为客户持续提供优质服务。

洛芙科技发明了位移移动感应探测、皮肤感应接触出光装置、人眼散射安全技术和安全底座等多项专利,这些独门绝技使丝芙乐脱毛仪的专业性能全球领先。

据统计,在德国,有65%的中小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活动,40%的中小企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隐形冠军”企业往往一开始就只是针对“缝隙市场”,一旦在细分市场建立起质量优势,就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一步步扩大行业领先优势。

此外,赫尔曼・西蒙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隐形冠军”企业大多会走出去,通过全球化发展,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洛芙科技的丝芙乐家用半导体激光脱毛仪,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在燃料电池领域玩出了世界级水平,其生产的膜电极性能接近全球最先进水平,批量出口欧美,市场占有率全球第六。

“这些‘隐形冠军’企业一般都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市场。”韩和元说。

更有数据显示,在中国,68%的出口都是来自于那些企业员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的企业。在德国,70%的出口都是来自于中小型企业,26%的德国出口来自于“隐形冠军”型企业,25%的出口来自于那些年营业收入不足5000万欧元的企业。

赫尔曼・西蒙表示,不少企业选择专注一个领域发展,市场相对就小了,可是通过走国际化路线,市场就会再次扩大。

在对众多“隐形冠军”企业进行调研和总结后,赫尔曼・西蒙认为,这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有七个:历史因素、传统技能的传承、持续的创新力、良好的生产基地、激烈的竞争、产业集群和职业培训体系。

“中流砥柱”与“漩涡深处”

谈及“中国制造”,赫尔曼・西蒙曾告诫,以前,中国企业产品定价较低,但这样的战略现在已不具有竞争优势。“如今,中国企业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应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

好消息是,目前中国各地都对打造品牌极为重视。比如,2016年初湖北出台的《品牌引领产业升级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争取到2020年,有效期内湖北名牌产品达到1500个,制造业主要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指标全面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培育出100个国内有影响力、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名牌,品牌价值和效益明显提升。”

来自统计部门的消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湖北名牌总数就已突破1000个,名牌产品持有专利10493项,采用国际标准940个,产值突破60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23.02%。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对已取得一定行业地位的中小企业来说,继续做大做强是自然而然的诉求和选择;而来自全球大企业的竞争压力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又让它们陷入了不进则退的滚滚洪流中。

成为中流砥柱与走进漩涡深处,只有一线之隔。

“‘隐形冠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成长性,对这类企业而言,继续做大做强也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在可持续的成长下,这些企业也总有一天可变成人人都无法忽视的大企业。”韩和元说。

在他看来,中小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要有全球视野,突破地域枷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要抵御诱惑。

最大的诱惑,是多元化。“中小企业在具备一定实力之后,往往面临更多的机会,于是很多企业都抵挡不住这种诱惑,放弃了‘专’字原则,逐步放弃聚焦战略。”韩和元表示,这就有很大风险。

其次,在当前资产泡沫化的时代,资产价格的上涨为投资家带来了巨额财富,这是流量收入远远不能相比的,很多企业的创立者容易因此发生价值观混乱。“如果金融收益大大超出主业收益的话,谁还会认真对待市场、研发和质量呢?而当一家企业在研发、市场和质量上都不肯投入,它也就不会有持续的竞争力了。”韩和元说。

所以,对这些小而美的企业而言,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关键还在于提高自身修为,经得起外界诱惑,不要盲目求名,而要专心练剑,坚持聚焦战略,坚持创新。

“小,并不代表不具备竞争力。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确立这样一种正确的认知,并积极拥抱这种观念。更应警惕以加快发展为目的的规划出台,因为‘隐形冠军’企业的重要特点,是不以加快发展为动机,而是以长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韩和元补充道。

“隐形冠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各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任何一个行业的领头羊,都不会是衔玉而生的,都有一个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而且,与生物种群一样,任何动物都不会只有一只,背后必然有一个群体。”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鸣剑说,如果把“隐形冠军”比喻成金字塔的塔尖,塔基必然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前者是后者整体发展壮大的缩影和结果。

在“隐形冠军”企业最多的德国,就有着许多细分市场的产业集群,如索林根的刀具集群、施韦因富特的轴承集群、费尔贝特的门锁集群和纽伦堡的铅笔集群、霍恩洛厄的通风机集群、东威斯特法伦的端口技术集群等,在这些产业集群里都存在着各自的“领头羊”。

“产业集群可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群体效应更容易形成区域品牌,这种更形象、更直接的无形资产反过来也使得各个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韩和元表示,产业集群通常更容易把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技术聚集在一起,激发出更高的效能。

至于如何更好地培育当地的产业集群,以呵护“隐形冠军”企业的成L,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韩和元认为,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此外,区域商业环境的质量,往往会强烈地影响着这一特定地区企业竞争的熟练程度,没有高质量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企业就不可能缩短交货周期,也不可能降低运输成本,甚至无法使用先进的技术;同样,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员工,企业就不可能在成熟的业务领域上进行有效率的竞争;而在商机转瞬即逝的大环境下,如果办事程序繁杂拖沓,企业就不可能有效运作;是否建立了能公正解决争端的法治体系,更决定了企业会否具有向心力。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认为,当前,湖北省正在深入实施“创新强省”和“质量强省”战略,应将二者紧密结合,并积极落地。好产品要靠专业分工、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扎实的作风。企业创新要基于市场需求,真正提高产品内在的科技含量。

“必须更加以人为本,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圈,尤其是让科技创新价值与创新者利益相匹配,在源头上解决长期困扰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李光说。(支点杂志2017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