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弟子眼中的费孝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弟子眼中的费孝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7年,在费孝通《江村经济》的研究基地吴江市,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对中央党校教授徐平进行了访谈,在根据访谈内容发表的《人类学世纪真言――访中央党校徐平教授》一文中,徐平谈到了自己眼中的费孝通先生。

徐平是费孝通的唯一一个“边区开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1984年以后,费孝通的研究开始转向边区开发,他希望能招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今后专门做边区开发的调查研究,而徐平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所生活的古镇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他从小就有一种多元文化的概念。1987年,徐平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前夕,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费孝通打算在有生之年要招15个博士生的消息,便立即决定报考。

考上北京大学之后,徐平成为了费孝通的博士生,恰巧费孝通马上要去内蒙古考察,决定带徐平一起去。去西直门火车站乘车那天,徐平在进站前特意买了一个最大的西瓜作为“拜师礼”,抱着西瓜上车后,费孝通正在看书,一旁的潘乃谷老师把他引过去介绍说:“这是您今年新招的博士生。”费孝通还未见过徐平,本想和他谈一谈,结果徐平不等他提问,立即就说:“先生吃西瓜。”谁知,切开一看,竟是一个生瓜,费孝通爱怜地摇摇头。

在徐平的记忆中,那次考察很有意思,一路非常愉快。费孝通给当地题词的时候,往往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徐平也不管合适不合适,总是第一个脱口而出。每天费孝通都很早起床,而徐平起床的时候,同行的人都已经陪着费孝通散步回来了。此时,费孝通就会看着徐平说:“年轻人贪睡啊。”在火车上吃饭的时候,都是小碟子小碗的,香肠特别好吃,费孝通也喜欢吃,其他同行的人不好意思夹,徐平却不管那么多,老先生夹一块,他就夹一块。

“可以说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怕过费先生,在他面前甚至有些放肆,在感情上我更多将他看作我的爷爷。我觉得和老先生学习的这几年对我的教育非常大,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许多是从书本上学不来的。”

1987年徐平成为费孝通弟子的时候,费孝通77岁,他25岁,“差距这么悬殊,所以我说他是我的爷爷,加上老先生特别和蔼可亲,我在他面前也就特别放得开。这种放得开不只是行为上,也体现在思想上。”徐平举例说,比如在理解费孝通的思想方面,他不是去记住先生的词句,而是去理解,更多的是一种领悟。

徐平的博士论文选题时,他选择了在老家做羌村的调查,他觉得这样才有感觉,也才有把握。徐平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羌村社会》,他坦言,在心l灵深处是想对应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做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老先生是以经济为主线,我是以社会为主线。我研究羌村时是从血缘、地缘、行政三个关系上入手的。在血缘关系分析上,父系血缘之后,我挖掘母系血缘的功能。”

调查回来之后,徐平就和费孝通说:“先生, 我已经把你的思想了。”费孝通很感兴趣,便问:“怎么的?”徐平接着说:“你只谈了父系血缘,没有谈母系血缘。母系血缘是有用的。而你只是谈了它作为婚姻的对象。母系血缘对社会有监控功能。所以我的博士论文里说父系血缘是骨架,母系血缘是经络。”听到了学生的比喻后,费孝通说:“有意思。”

徐平现在觉得,当年的自己是在和费孝通先生“胡搅蛮缠”,他深深地敬佩自己的老师,现在徐平带学生,也像当年费孝通带他时一样,只负责为学生“开路”,剩下的事情由学生自己去做,第一年认真上课、读书,第二年开始走向田野,去践行着费孝通先生扎根“乡土中国”,“行行重行行”,探索“认识中国从而改变中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