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谁拨动生态课堂的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谁拨动生态课堂的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仍不可否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没有这个主导,就像断了琴弦的琵琶,再也弹不起一点音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传统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将元认知的理论应用到生态课堂的教学研究中,提出了类化、转化和内化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生态课堂;学生;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生态位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班集体的讨论争锋等等,构成教学生态子系统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成就了语文课堂独特的“美丽”。然而,人们不禁要问:是谁拨动生态课堂的琴弦?学生,生态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但仍不可否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没有这个主导,就像断了琴弦的琵琶,再也弹不起一点音乐。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传统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例,谈若干体会。

一、元认知的调控者

调控学生元认知,基于师生互动模式,凸显课堂以学生认知为起点的特点,是对以教材、教师为出发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如何对学生的元认知实施调控?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当中学生第一次涉足议论文,教师可从元认知体验和自我监督策略方面加以指导。

1.课堂认知活动初期,帮助学生借助预习卡片学会预习,根据元认知选择,制定本课学习目标与掌握议论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我”能明确下列主要学习目标吗?A.从文中语句概括出创造性思维的要素;B.说出本文怎样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思路;C.用自己语言阐述一些重要文句的深刻含义。

2.课堂认知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学习计划进行监控、调节与修正。①“我”制订学习目标为什么只涉及课文的枝叶而没有抓住文章主干与中心?②论题、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落实到本课分别指哪些?③本课文符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论证思路吗?

3.课堂认知活动后期,引导学生对阶段性达标结果进行判断、检查与反思。①“我”准备哪些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当堂质疑与讨论?②为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个论题而不是全文中心论点?③课文有三处摆事实论证,“我”能分辨出论证什么吗?

二、阅读创造的点拨者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启迪、诱导和点拨学生的开放意识、多元联想和求异思维。本课教学宜在思维走势的疑难处与关键处作适当点拨。

1.读标题,联系下文,判别主概念的外延,对全称判断作必要修改。标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逻辑上是一个判断,“事物的正确答案”,属于全称概念,指所有事物的,与属性“不止一个”组合时就出现了疏漏。因此严格说标题只是一个或然判断,“事物”的外延只是指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有必要加上“往往”一词限制其属性,修改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才能够表达得准确。

2.研读课文第4至6段,分条陈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从修辞角度看,第4至6段是一个设问,第4段承上文提出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第5段引用别人的话,经第6段作者的分析,回答了问题。分条陈述,可选用原文语句,也可用自己语言概括。如①精通各种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总览全文,寻找、鉴别最后归纳全文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统帅全文的论点,看看下列论点是否相符?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B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C创造性思维具有三方面必需的要素;D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A既是题目,也是从第1至2段图形问题解答后归纳出来的观点,是创造思维模式,内容上属于统摄整篇的中心论题;B句是第3段分析提炼出来的一个观点,证明创造思想的重要性,读到下文可知它不过是分论点。如此看来,读者只能自己归纳全文中心论点:富有创造性的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去探求新事物,抓住一闪念的灵感锲而不舍。

三、生态资源的转化者

师生备课预习、文本资料与环境设施等教学因素,构成了语文课堂生态资源。作为组织、指导与服务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还突显在生态资源的转化上。围绕上课内容,结合预习收集的信息,或对原始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出开放式问题与情景,要求学生联系自我经验、体验、想法开展多元交流,实现教学过程的资源再生,产生新创意“生长元”。

1.类化。阅读文本信息引发相关联想,找出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类比想象。如课文开头,作者由四个几何图形问题,引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说明观察事物角度不同,答案不一。提出情境:1+1=? 学生小组讨论后,课件提示: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一个李白+?一壶酒?=??诗百篇?。

2.转化。品读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其深刻含义,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例如①“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断探求,才会形成新的创意。”②“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转化为“知识对于创造性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关键在于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内化。深度解读,触及灵魂,在人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就是内化。如读后提问:你能不能例证拥有创造力的人,他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瓦特由水开了顶起壶盖发明蒸汽机,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四岁时奇怪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后来成就卓著开创了物理学四大领域。由此可见,如果平时要留意自己细小想法,即使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结果,也要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再如品读课文最后三段,激将提问:有些同学对自己具有创造力产生怀疑,认为创新只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等人的专利,现在你还赞同吗?有学生大声回答“不赞成”。老师追问“为什么?” 全体学生齐声背诵最后一段,示意认真读书,将来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尝试实践:发挥想象,将“波浪线上的一个圆形”组合成一种创意,用语言表达出来。(示例:太阳公公喝醉了酒,脸红通通的,醺醺然走向西山,挥一挥手,洒下一天晚霞,锦缎一样绚烂;低一低头,又留下满山的惆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