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代张照及其书法艺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代张照及其书法艺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张照是清代一位大书家,深受时人所重,然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后,评论者对张照的书法批评越来越多。文章主要探讨了张照境遇的嬗变与时代审美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清代碑学倡兴导致书法审美视阈发生转变,同样的书法在不同时代、不同审美风尚下的影响不尽相同,正是宏观背景的变化导致了书家历史地位的改变。

【关键词】清代 张照 书法艺术

张照①是清代官员、书法家,他的一生从一品大臣并深受皇帝恩宠,到成为被革职拿问的阶下囚,再到复职,其人生境遇可谓一波三折。而人们对张照书法艺术成就的评价也同其人生一样,在清代中后期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转变。

据阮元的《石渠随笔》记载,清内府大量收藏张照的书法墨迹,并且阮氏对于张照的作品也赞不绝口,称其“笔力直注,圆健雄浑,如流金出冶,随范铸形,精彩动人,迥非他迹可比”。

再看梁在《评书帖》:“得天天分高,魄力雄。张得天书早年学董,中年学米遂成一代大家。只执笔是入门正耳,然劲健不粗野,有含蓄,极苍秀。”梁从工具、天分、执笔的角度肯定了张照的地位,认为他在取法董、米后遂成大家。

可见,这段时期内,人们对张照书法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这使张照在清代书法史上有了一个稳固的地位,即“国朝一大家”。到了清代后期,评论者在肯定张照的同时,更多的是指出不足和缺陷,与之前一味赞赏、推崇形成对比。

较早的是梁同书在其《频萝庵题跋》中指出:“得天尚书有刻意见长之病,若出自率意,尽有神妙之作。”梁同书的这段话较含蓄地指出张照书法有刻意见长之病,基调还是持称赞态度,而与梁同书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钱泳则不留情面地批评说:“得天能大能小,然学之殊令人俗,何也?以学米之功太深故也,至老年则全用米法,至不成字。”

钱泳在《书学》中对张照颇有微词。结合钱泳其他书学思想,就不难得出其中原因。钱泳的尚古思想是很明显的,他认同阮元的南北分派论,认为南北两派判若江湖不可相同,北派是中原古法,南派是江左风流。他的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乾嘉时期复古、尚古思潮影响下书坛的新祈尚。

王潜刚则客观地指出皇帝对张照书法的偏好正如“欲一手掩尽天下目”,他多次见到张照书收藏其所临全本《九成宫》和小楷,对于张照的书法功力佩服有加,但同样认为其书难以脱俗:“得天之书用功深,所见多取精用弘,本可卓然自立,然时时露俗气,每幅之中几不能免。”不难看出,到了嘉庆、道光以后,人们开始了对张照的批判,评论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凡骨未换”“带俗气、俗韵”“客气胜、真趣失”等类似品评词汇。张照的历史影响也由前期的褒扬为主转换为贬低为主,其境遇的嬗变与清代碑学倡兴、审美视阈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检校清季学术发展,顺、康、雍、乾时期残酷的文字狱使学者闭口不谈朝政之事,亦无心仕宦,不好科举,亦不好朝廷为科举所指定的古典经籍,诚如钱穆先生所说,“一时名儒望硕……唯有趋于笃古博雅之玩……不媚古研经以自藏,复何以自全乎?”于是,在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倡导之下,朴学大兴,访碑、拓碑的热潮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古代碑版石刻得以重见天日,这些古老的文字痕迹正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缺乏生机的书坛,书家们开拓了视野,不再满眼只有“二王”系统内宋、元以来诸家的法书墨迹,而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古代碑刻上,他们认为这些字迹古意犹存,是有趣、绝妙的。

不论是重帖者还是重碑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尚古祈尚,他们认为这些汉隶、碑刻甚至是砖刻、瓦当等工匠书刻都具有别样的美。这是一种时代审美趣尚的转变,这个转变势必会影响人们对具体书法作品以及书家的评价。

在这种转变之前,时代风尚与审美视阈则是另一种面貌。康南海总结道:“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世,竞讲子昂;率更贵于嘉道之间”,董字之所以在康熙朝得到世人普遍的喜好,固然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关,同时也契合于时代背景与文学、艺术审美祈尚。简淡风韵的艺术思潮势必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尚。启功的《论述绝句》在论及张照时分析道:“有清八法,康、雍时初尚董派,乃沿晚明物论也。张照崛兴,以颜米植基,泽以董赵,遂成乾隆一朝官样书风。盖其政成财阜,发于文艺,但贵四平八稳。而成法之中,又必微存变化之致,始不流为印版排算之死模样。”多方面的因素促使张照的书法成为“一朝官样书风”,他能够留名书史并非历史偶然。

当时代更迭,审美趣尚开始逐渐转换,审美视阈也不再局限于法帖墨迹,人们放眼各种各样的碑版、刻石,临摹学习,得其蕴奥,碑学的审美意识深入人心,曾风靡一时的官样书风趋于陈腐,张照的书法在此时则沦为“凡骨”“俗韵”。由此,从“天骨开张”到“凡骨未脱”,张照的境遇发生了一个由褒到贬的嬗变过程,这是清代碑学倡兴导致审美视阈转变的结果。

不同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不同,因此,每个时期都会产生出特定的与时代有关的审美趣尚,这种时代审美趣尚反过来又会影响文化艺术的价值和信仰,进而影响具体的人物在历史中的形象构建与地位。张照的历史影响流变大致如此,其中有错综复杂的原因,而如何给予众多历史形象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也只有在漫长的历史研究中逐步明晰。

注释:

①张照,1691―1745,初名默,字得天、长卿,号泾南、梧窗、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历经康、雍、乾三朝,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多年随从康熙帝避暑热河,为康熙侍候笔墨。雍正十一年官至刑部尚书,雍正十三年为抚定苗疆大臣,无功,革职拿问,谕靳寻赦之。出狱后,命校书于武英殿,后复职为刑部尚书。卒谥文敏。

参考文献:

[1]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崔尔平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崔尔平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4]崔尔平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5]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杨宾.大瓢偶笔[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7]启功.论书绝句[M].北京:三联书店,2002.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2011级书法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