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争鸣·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争鸣·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仅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目前语文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我们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要减少学生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整个教学环节应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入手,营造争鸣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迸发智慧的火花,闪现思维的亮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然而,在这个探索争鸣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我们无法预设地生成,此时,就需要我们智慧地调控,娴熟地驾驭,从容地应对。

一、智慧化解文本潜在内容的冲突

研究文本潜在内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方法之一,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东西,才能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直接对话。在有的文章中是通过展现一些矛盾来体现其本质的,因此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内在冲突后,可以通过探索争鸣去解决矛盾。

在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发生了让我难忘的一幕。《船长》这一课讲述的是一场真实的海难,在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诺曼底”号被“玛丽”号撞破,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乘客和船员安全撤离,但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时,有个孩子这样问我:“老师,为什么哈尔威船长不弃船求生呢?干吗要白白送掉自己宝贵的性命呢?”是啊,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一定要“船在人在,船亡人亡”呢?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船长的这一举动。这时,我给孩子们读了这样一则新闻:2006年2月3日,埃及红海港务局局长马哈福兹宣布,当地时间2日晚间,在红海失踪的一艘埃及客轮已经沉没,船上载有1310名乘客,另外还有约100名船员。参加搜救工作的人员4日表示,发现幸存者的希望渺茫,这意味着这次海难的死难者将有1100多人。事故幸存者表示,灾难发生之后,客轮船长独自乘坐救生艇逃离正在燃烧的船体,置全体乘客的安危于不顾。幸存者阿里说:“当船开始下沉,船长弄了一只船,逃走了。”另一名幸存者哈立德・哈桑说:“船长第一个逃跑,我们惊慌失措地看着轮船下沉。”新闻读完了,整个课堂是静默的,我轻轻地说道:“同学们,现在你理解哈尔威船长这样做的原因了吗?”一个孩子这样说:“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其他人的生存,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另一个孩子说:“如果没有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没有他的忠于职守,就没有其他人的顺利撤离、安全逃生。”……

真实的实例,鲜明的对比,在生与死这对尖锐矛盾的冲突中,在哈尔威船长与埃及客轮船长截然不同的行为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先人后己,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二、智慧缓冲文本与已有认知的碰撞

其实,文本是对学生已有认知的一种挑战,学生在研读文本时会产生和已有认知的冲突。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文本发生激烈的碰撞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当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积淀有所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层次也就有所差异,学生间必然会产生分歧,所以教师的引导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国古代著名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孩子们被这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大家感动于牛郎织女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憎恨于王母娘娘的凶狠无情,佩服于老牛的忠肝义胆……

故事学完了,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学完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女生雯站了起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什么问题?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我接口道。雯说:“老师,我总觉得织女有点草率,她怎么会和牛郎刚见面就决定要嫁给他呢!”话音刚落,孩子们都议论开了:有的说好像织女是有点草率,怎么第一次见面就马上要嫁给牛郎呢;有的说织女下凡如果第一个碰到的凡人不是牛郎,她也会嫁给那个人吗?也有的说织女可能看牛郎太可怜了,所以就决定嫁给他……这时,男生晨站了起来:“那你们大家就不懂了吧,这就是――一见钟情啊!”整个教室一片哗然!

“织女草率吗?”“这就是一见钟情吗?”对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爱情”是朦胧的、一知半解的,平时我们对这个话题都是避而不谈的。然而今天,雯的这个问题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望着孩子们那要一探究竟的眼神,我思索片刻,这样跟孩子们说:“同学们,在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有权利自主追求爱情吗?”孩子们都摇头否定,我继续问:“青年男女都是父母包办婚姻,一直要到结婚了,他们才互相认识,开始生活。他们有机会一见钟情吗?”孩子们又都摇头,我接着又说:“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深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没有权利追求爱情和幸福,所以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寄托,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美好愿望!”一番话语无形地缓冲了孩子的认知情感与文本情感价值之间的隔阂,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在文本的世界里受到了一次新的荡涤,文本的文学魅力也更深入地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三、智慧借助文本字里行间的空白

空白,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文本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在阅读文本时,不难发现很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好似余音缭绕,细细品位能让人回味无穷。所谓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故意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并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让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驰骋,从中质疑、探究、释疑。

在一次公开教学中,我教成语故事《螳螂捕蝉》,为了突出少年的劝说是“智慧”的,我借助了文本中的这样一个空白――在早朝时,吴王大声宣布:“朕即日将攻打楚国!”此言一出,群臣反对,纷纷劝说,如果你就是吴国的大臣,你会怎样劝说吴王呢?同学们分别以丞相、将军、史官等不同的角色来劝说吴王,大意都是要吴王考虑后患,不要做出祸国殃民的事情。正当我打算引出少年的“智劝”时,班中又有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要坚决拥护吴王,我要这样对吴王说,大王真是英明,攻打楚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同学惊讶、我楞然,听课老师们大笑。如此精彩的告白根本不在我的预设之中,我急中生智:“哦,看来这是一位会拍马屁的大臣,朝中有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大臣要反驳他吗?”这时,马上又有许多孩子举起了手,一个孩子说:“大王,您千万不能听信谗言,要三思啊!”另一个孩子这样说:“大王啊,为人君者不可贪一时功利,要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考虑啊!”课堂上响起了听课老师们热烈的掌声。

是啊,合理地借助文本空白引发学生的想象、点燃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但当学生的思考偏离了我们预设的轨道,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是就“合理地借助和预设”而画地为牢,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透彻地理解,理解孩子,理解文本,理解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并及时点石成金,春风化雨。这样,我们与学生在文本空白间徜徉时才能被智慧的羽翼所覆盖。

在探索争鸣中,教师智慧地化解冲突、缓冲碰撞、借助空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张扬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培植了学生的才思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