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采绝艳 摇曳多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拟从系统论角度,选取四个不同层面,重新审视《离骚》的艺术成就,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 离骚; 艺术成就; 举隅
中图分类号: I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60-01
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首最为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不仅以其博大深刻的思想、饱满真挚的感情,强烈地撞击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心弦,而且以其丰富奇特的想像、瑰丽无比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披阅《离骚》,就像打开了一座座贮满奇珍异宝的殿堂,翡翠碧玉,琳琅满目;又如走进了一个个汇集着佳木异卉的花园,惊采绝艳(《文心雕龙・辨骚》),摇曳多姿。总之,《离骚》的巨大艺术成就令读者陶醉其中,欲罢不能。
一、巧用比兴 虚实相生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莫过于比兴了。何谓比兴?简言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所谓比兴,就是用生动、浅显、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含蓄、抽象、难以捉摸的思想感情。我们刚学过的《诗经・卫风・氓》就是因为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才把弃妇对负心汉“氓”的怨愤之情表现得那样淋漓尽致、哀痛感人,屈原的《离骚》更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收到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全诗开头部分,先用直接铺叙的手法,简要介绍了诗人自己的世系、出身、生辰与得名的由来,初步显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接着又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比较具体地揭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在品质之美,而且还辅之以美好的仪表与杰出的才能。出身世系得自父母,“内美”、“修能”就只能来自个人后天的努力了。那么,诗人又是怎样交代自己早年求学经历的呢?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知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为了避免平铺直叙造成的平淡乏味,诗人不再用写实的手法交代自己早年求学历程的勤奋与艰辛,而是巧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述了一幕幕动人的景象:你看,诗人辛勤地采摘着生长在江边的川穹,精心地收集着散落在偏僻之处的白芷,再用绳线串成花环佩带在身上。晨光初照,诗人已登上高大的山坡拔取芳香的木兰;夜幕低垂,诗人还在沙洲上采摘经冬不凋的紫苏。从这一串联的比喻中,不难窥见诗人不辞辛劳,遍览群籍,自觉地运用古代优秀的文化知识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忙碌身影,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为追求真理,上下求索,不畏艰难的顽强与执着!丰富的想像,恰当的比喻,真正达到了直接叙述无法企及的艺术效果。诗人何以如此勤奋,如此顽强,就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时光如流水,岁月催人老。“汩余若将不息兮,恐美人之迟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为避免落在时间后面,就得勤奋学习,力争获得成就。文中所引段落分为两小节,每节都由虚实两部分组成。虚写部分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的种种行动,实写部分则交代了行动背后的深层动机。就虚写部分而言,表现手法为比;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看,表现手法为兴。引诗比兴结合,虚实相生。综观全诗,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极为普遍:如以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污秽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比国君,虬龙鸾凤以托君子;以栽植香草喻人材培养,以路径邪正比施政得失,如此等等。
二、天地古今,亦真亦幻
《离骚》展现了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先河。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养料,通过奔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令人应接不暇的美丽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日神、月神、风伯、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能供他自由驱使;悬圃、崦嵫、咸池、天津都能任他自由到达。诗人身处浊秽之地,心存凌云之志,哀痛生不逢时,常思高飞远举。为了摆脱污浊的环境,实现远大的理想,天地四方,上下古今,诗人不畏艰辛,苦苦求索。天纵高而可攀,地虽远而能及。朝发九嶷,夕至昆仑,望舒前导,蜚蠊后继。诗人乘鸾跨凤,日夜兼程,上达天门,遥望守门之神,想见玉帝而不得;下游四方,难觅中意之侣,心犹豫而狐疑。诗人的想象是何等精妙,体物又是何等细腻!诗的最后一节,写他身跨鸾凤,飞向天空,一路车马喧阗;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时,突然驻足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读来十分感人。
三、意象密集,个性显耀
在《离骚》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创作。除了少数篇章外,总体而言,意象比较单调,个性亦显单纯。《诗经》中虽然不乏优美动人的篇章,如《卫风・氓》,《邶风・静女》,《豳风・七月》等,但其意象运用根本不像离骚这么密集,思想个性也根本不象《离骚》这么显耀。在《离骚》中,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珍禽异兽、佳木异卉等等一系列饱浸诗人情感的意象密集出现,令人应接不暇。由于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使在课文所选的这一小部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出身高贵,品德高尚,加之以后天刻苦自励,具备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胸怀大志,渴望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熟谙历史,明于治乱:“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他痛恨奸佞,鞭挞邪恶:“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他忠心为国,壮志难酬:“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真可谓九死不改其节,百折难挫雄心。总之,透过这些个性鲜明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到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政治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塑像。唯其如此,使得诗人屈原本身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典型,对后世发生了无限的感召力。
四、句式参差,长于抒情
与《诗经》相比,《离骚》的形式特点、艺术风格自成面目,卓绝一世。《离骚》的形式特点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楚地民歌的丰富养料,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加长了诗句,由四言扩至七言九言;扩充了结构,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艺术魅力。诗句的或长或短,虚词的灵活运用,形成了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语言风格,便于含蓄灵活地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就比少用虚词的短句表意要痛快淋漓得多。化用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的运用,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意味,又凸显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国风》虽然保留了地方民歌的一些特色,句中有不少叠词、虚词和衬字,如《魏风・伐檀》中的“兮”字,《召南・汉广》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中的“思”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中的“耿耿”等,但就整体风格而言,依然可以看出经过文人统一整理加工的痕迹,句式变化不大,结构较为单一。其一唱三谈之妙,体物运思之奇,与《离骚》相比,就很难伯仲了。
《离骚》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在司马迁看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见《史记・屈原列传》),是《离骚》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在屈原笔下,纵使一草一木之微,莫不寄寓着深切哀痛之情;貌似浅显易晓之辞,无不蕴含者绵远幽深之意。难怪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辟专篇探讨其艺术成就时,不禁发出了“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的由衷赞叹!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2]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