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经济中的“大水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经济中的“大水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的股市从建立那一天起,就有着先天的不足。这不足源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围绕成为政府的工具来进行制度设计,把投资者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与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不太高

从去年年底开始,许多地方政府都私下里对房企“打招呼”:凡降价超过5%的,必须经过当地政府批准。上半年,一些地方政府还悄悄要求一些大的房企,如万科,将房产价格抬高。万科之类房企估计也很为这个事头疼。地方政府之所以这么做,道理很简单。手里缺钱,担心调控让土地转让不出去。这也是去年中央政府把地方几百个市长拉到一起开会的原因。

中国房地产前几年之所以那么火热,究其原因,虽并不复杂,但也非几句话可以说清。抛开什么银行、货币、分税制不谈,我们先将目光拉回到上个世纪末。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十多年前,有几句话非常流行,什么“老虎出笼”、“开闸放水”等等。大致的意思就是老百姓手里钱太多了,这些“太多了的储蓄”不敢放出来。不然就会通胀,就会出问题。但也不能任其放在银行累积,必须要找到一条消化的途径,这就是“放水”。这“放水”还真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的,在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建立健全的条件下,很难让百姓们把手中的存款放心地拿出来消费。

于是出现了“挖坑放水”的逻辑与思路。最早的“蓄水池”应该就是股市了。中国的股市从建立那一天起,就有着先天的不足。这不足源于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围绕成为政府的工具来进行制度设计,把投资者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与经济运行的关联度不太高。所以,股市的功能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一方面通过股市将民众手中多余的闲钱消化掉,另一方面又能让国企从中圈钱“脱困”。要完成这步骤,就需要拉抬与打压相结合,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股市总是大起大落,总是充满投机的原因了。在这样的思路面前,任何基于“投资”的愿景都纯属画饼充饥。

这些近年,维稳体制运行。一方面要加大投入解决就业,保七争八即是就业的临界点;另一方面要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货币增发加大,且每年财政增长的硬性指标如紧箍咒一般卡在各级政府的脑袋之上。而股市这个蓄水池此时已显得太小。而且,由于股市跌跌不休,参与者十有九亏,伤透了广大投资者的心,一些投资者对股市丧失信心。于是房地产这个新的“蓄水池”就出现了。

这个“蓄水池”一出现,中国几代人手里的“闲钱”飞快地被消化掉了。政府也尝到了甜头,一面收着土地转让金,一面收着税,一面增加着货币量,一面又抑制了物价上涨。这样多方面兼顾的好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钱,流向这个水池。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这时候,宏观调控横空出世了。在原本的意义上,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采用某些行政手段,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中国的房地产从来都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别看买来卖去的透着热闹。宏观调控就更不是市场化的行为了。大部分资源都是政府所有,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干预。所以,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政府的办法还有很多,觉得不会有事。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却并不高兴。这些年来,各地都因房地产繁荣圈进了大量的土地,拆迁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刚性需求”,以维持越来越大的投入与开销。早在2004年那波调控之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一致的情况,就第一次公开在大家面前。

十几年前,我在报纸当财经版的编辑,与一些同道常常对经济发表些粗浅天真的看法。当时我们曾提出一个观点,土地是国有资产最大也是最后的一块蛋糕。下一轮的“水池”,也许应该还是在土地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