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阅读教学的情境式呈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阅读教学的情境式呈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情境式呈现,就是运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为相匹配的教育情境,通过图画情境、音乐情境、表演情境或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将教育内容直接诉诸幼儿的感官,直抵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幼儿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情境呈现,可以降低或消解幼儿学习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幼儿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阅读,好奇心、想象力、直觉和灵感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情境式呈现的运用方式

1.情境式导入,由兴趣引发思维。众多教育实践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萌发阶段,已经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在这个时段,他们开始走向一种有目的的思维状态,不再受一般生活经验的约束,能主动地根据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使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同一般”的方法去寻求答案。阅读教学活动由情境导入,可以瞬间激活幼儿兴趣,使幼儿在强烈活动欲望的驱动下,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问题。如绘本阅读教学活动“换一换”,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根据故事情节创设了动物们在草地上捉迷藏的游戏情境,随后通过找一找的方式,引出故事中的七个主人公,让幼儿在找找小动物、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演演小动物的动作中,享受情境活动的乐趣,并由此熟悉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叫声,为后面的活动铺垫了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基础。

2.情境式探究,由释疑拓宽思维。情景式探究主要运用于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即教学的基本部分,是幼儿主动参与阅读的重要时段。在适宜的情境中,幼儿会主动积极,情感流畅,思维活跃,并凭借已有的经验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和新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幼儿就是阅读一个简单的故事,也需要调动个人的艺术想象,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情境,在脑海里再现故事中所展示的动态、连续的景象或者画面,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比如,在故事教学活动“克里克塔”中,教师在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呈现不同的图片情境,把波特奶奶寂寞忧郁的神情、收获礼物的激动、面对礼物的恐惧一一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通过观察图片,不断调动已有经验,猜测波特奶奶的心情、礼物内容和波特奶奶收到礼物的反应。幼儿在这样的情境引导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获得了思维的碰撞。

如果教师创设了一个相应的表演情境,让幼儿扮演故事里的一个角色,幼儿便会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将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相应人物,沉浸在游戏化的表演之中,用充满创意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故事的情境和情节,从而获得对故事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表演是情境探究的主要方式,经常使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

二、情境式呈现的关注要点

1.情境呈现重在形象性。阅读活动中呈现的情境必须与幼儿的思维特点相吻合,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和谐,要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如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图片、图卡、头饰、臂饰、手偶等,或是创设的背景场景和实物情景,都应该是具体的和形象的,是幼儿自己直接可以读懂,并且是直接可以运用的阅读元素。

2.现代信息技术要适度。在阅读教学中,媒体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PPT、Flash所创设的动态情境,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形象而灵动的材料。但教师必须适度使用,避免过多的动画给幼儿带来思维的麻痹和减少阅读的挑战性。

3.指导幼儿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在现实的生活中,当幼儿面对一个事物时,他们的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幼儿的记忆里留下的不仅是相关事物的表象、概念,还有关于这个事物的思考、情感和内心感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每提供一个呈现情境的材料后,都要指导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观察材料、运用材料),与同伴的互动(与同伴讨论问题与表述),与教师的互动(师生对话和表演),来正确理解和表现阅读的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研究》(编号:BHA120051)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