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味失败 1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味失败 1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功带给我们的是一份陶醉,它往往转瞬即逝;失败带给我们的却是一段回味,它愈久愈显醇香。

一节糊涂的公开课

晚上在家,忙完手头琐事之后,静静地独坐灯下,我翻开了上午的听课笔记,一位年轻教师课后失落的身影,伴随着他那节失败的公开课清晰地浮现于眼前。原本是想认真梳理反思一下,对那节课的不足作一点小结,可电脑屏幕上一个字还未打出,我的思绪竟混沌摇曳起来。渐渐地,多年以前自己曾上过的那节糊涂的公开课,开始从记忆深处点点浮现,慢慢清晰……

记忆中自己的第一节公开课,是在25年前的那个秋天上的。那年我才18岁,刚从师范毕业,参加工作,豪情满怀,决心在语文教学上拼搏一番。校长、主任看我年轻气盛,有的是精力,便把一个毕业班大胆地交给了我。初登乡村讲台,我踌躇满志,虽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却也颇为老练,常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这样倒也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乡村的孩子见识少些,见我在课上这么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地海谈,一时间,我俨然成了他们心目中无所不知的“智者”,课上凝神谛听,课下围膝追问。不是吹牛,那时我的语文课尽管略显“粗糙”,却还是颇有几分吸引力的。刚刚工作那会儿,没有谁告诉我语文课要怎样上,也没有谁要求我去读这书、学那理论,甚至领导们都没要求我去听听老教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在校长、主任的眼中,我从进了校门的那一刻,就已经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了。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人对我指指点点,我也就按着自己的想法上着语文课。一连两个星期,也没有人听我的课,校长、主任倒是有几次在我的教室窗外站了片刻,大约是见我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学生们一个个洗耳恭听,也就放了心吧。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乡村小学,教师缺乏,我在上课的时候,校长、主任也没闲着,他们也站在讲台上呢。

两个星期后,教导主任微笑着对我说:“小林啊,下个星期二想请你来上节公开课。”大概是怕我推辞,主任又解释道:“你看我们学校语文教师是这个情况,不是像我这样年纪大的,就是外面请来临时代课的。全校就属你年轻,又是科班出身。怎么样,上节课给大家听听吧?”我二话没说,点头答应。其实当时我连公开课是什么都还没弄明白,心中想:不就是上节语文课给学校的几位语文老师听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想想当时自己可真够愣的,站上讲台才两个星期就敢上公开课。更愣的是,这么一节重要的课,我根本就没当回事,既不知道要精心挑选一篇好上的文章,也不知道要下些工夫钻研教材,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那是连想都没想的,平时怎么上就怎么上,一本语文书,一支白粉笔,一切顺其自然。现在回想起来,我那时的语文课倒是地地道道的本色课呀。到了开课的那天,刚巧上的是《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这种课型,今天很多年轻教师已感到陌生,如果他们对小学时代的语文课还有点记忆的话,兴许还有点印象。“读写例话”的教学其实挺枯燥的,它是引导学生把一个单元学习中关于阅读或写作方法的感性理解,升华为理性认识,并运用于以后的读写实践中。那天第二节课,学校语文教研组的8位教师和校长、主任一起坐在教室后面,铃声一响,我便开讲。我从第一单元的三篇文章复习起,逐篇回忆,抓住鲁迅先生的《给颜黎民的信》这篇重点课文,翻来覆去地和学生谈为什么要分清文章的主次、如何分清文章的主次。课上,我提问讲解不断,学生答问朗读不停。每个问题提出后等待不过数秒,见有学生举手便立即示意回答,答对的我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重点的问题还要强调个两遍;答不上来或回答错了,我立即给予纠正。“读写例话”的篇幅不长,我用整整40分钟时间就例文讲例话,硬是在不断地问答中将整堂课塞得满满的。自我感觉,内容虽是枯燥了些,可学生听得挺带劲,没见什么人分过神。然而,听课教师则反应不一,校长、主任始终微笑着频频点头,一位代课教师则频频回头看班级黑板报,还有位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竟在这节课的尾声部分悄然入睡。下课后,一位曾经教过我的老师笑着对我说:“小林啊,口才不错,声音不错,很有激情。只是有一点要注意,课上不要过多地重复学生的话。”临了,她还冲我竖起大拇指补充道:“上得很好,后生可畏!”经她这么一说,我还真有几分感觉良好。回到办公室,本以为会有人对我的课说点什么,可我发现大家都在各忙各的事,我那感觉良好的课似乎被人遗忘了。校长、主任对我的这节课的评价竟也一个字没有,见了面就好像我没上过这节公开课似的,这使我大惑不解。那节公开课后,我的语文教学依然我行我素,好在期中考试全镇毕业班统考我班成绩居中,这倒更让我有了几分得意。

几个月后,在学校教师新年聚餐时,多喝了两杯白酒的老主任,终于对我的那节公开课发表了看法:“小林呀,你到学校已经四个多月了,看出来你不简单。还记得你那节公开课吗?那次听你的课,课后大家都没有说什么,是因为大家看到了你的才气。说实话,那节课上得不能算成功啊,但——”配合着这个转折词“但”,老主任的手有力一挥:“你具备成功的素质!知道吗,那天谁也没有说你,是不想挫了你的锐气啊!小伙子,好好干吧!”老主任的这一番话,让我感动了很久。的确是这样,当初如果大家对我的那节公开课给予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二天,我还能那么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吗?我还敢在课堂上海阔天空地激情演绎吗?我还会无拘无束地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吗?几个月后,当我为自己的一点小成绩而自鸣得意之时,老主任的一番话让我幡然警醒。当初自我感觉良好的那节公开课,其实问题多多,那时在我的心中没有一面公开课的镜子,所以其中的瑕疵也就无从照出。然而瑕疵终归是瑕疵,时过境迁,进行反思,反倒越发使我感到自己那时那刻的稚嫩可笑。

没想到,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原来失败得竟是众人皆知,唯我糊涂呀!人有时候是很奇怪的,当我们面对刚刚经历过的失败,常常选择回避;但当往日的失败已经成为昨日记忆渐渐褪色时,我们又会常常忆起,总希望在记忆深处里寻回一点什么。此时此刻端坐在电脑前,不由自主地追忆下这节失败的课,我的心中倏忽间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感觉,当初的后悔、愧疚、沮丧、失意,此时已经荡然无存,有的只是一种难于言表的淡淡的甜蜜和暖暖的温情。

一个错批的生字词

我是一个追求教育民主的人,常常俯下身子,让学生平视我,与我作平等对话;心中装着学生,让学生走近我,与我作心灵对话。我也常常为自己所营造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而欣慰,总以为自己的学生在我的民主光芒的朗照下,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敢向权威、师长、书本挑战。直到那个星期二的中午,我遭遇到“休养”这个词时,才一下子意识到我的民主平等是何其脆弱。

犹记得那天吃完午饭,我走进了五(2)班教室,四十多位学生正在品尝着饭后水果的清香与甜美。十多分钟后,等孩子们陆续吃完水果,我示意他们静下来,看书、写作业或休息。一个小女孩轻轻地问:“林老师,我的语文练习册写好了,现在可以拿给你批改吗?”“当然可以啦!请语文练习册已经写好的同学,悄悄地下座位到林老师这儿来,我们一同批改练习册吧!”听我这么一说,有十几个写好作业的孩子安静地围聚过来,等候我一个一个给他们批改;没写好的孩子翻开练习册,打开笔袋,拿起钢笔写起来。第一个批改的是杨昕同学,这是一位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她的作业正确率一向很高。我提起笔来“唰唰唰”一串大红“√”。练习册第14课“看拼音写词语”的第一个词语是“xiū yǎnɡ”,杨昕写的是“修养”,而在我们所学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中用的却是“休养”。杨昕的“修养”虽与书中不同,但并没有错,我给她打“√”也是正确的。但问题出在我受杨昕这个“修养”先入为主的影响,在脑海中定格了“修养”这个词语。接下来,我一连改到了十几个“休养”,都被我误判了大红叉。在改到这些“休养”时,我还大声地提示下面的学生:“请注意‘修养’这个词语,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写错呢?请大家看看书,认真检查检查。也请刚刚写错的同学认真订正。”

错判仍在继续……忽然,第四组的语文小组长王璐拿着语文书来到了我的身边,她凑近我的耳边轻声说:“林老师,我的‘休养’写得是对的,书上就是这样写的。”她边说边用手指着书中的“休养”给我看——“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哦!”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前面的一连串错判,但我没有对自己的错判给予丝毫的遮掩,而是第一时间向学生们表达歉意。我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休养”与“修养”两个词,然后对全体学生说:“同学们,‘休养’和‘修养’是一对同音词。林老师刚刚改错了十几位同学所写的正确‘休养’,老师判错了题,希望你们原谅。”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被我的真诚打动了,我语重心长地继续道:“这里林老师想特别提醒一下同学们,老师也是会犯错误的,在相信真理还是相信老师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要毫不犹豫地选择真理。然而今天似乎有点遗憾,我们那么多被老师判错‘休养’的同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老师,或者跟着老师一起错,或者对老师的错误默不作声。直到王璐同学站起来向林老师说‘不’,才让我们从错误之中清醒过来!林老师今天要感谢王璐同学,古人有一字之师,我觉得王璐同学今天就做了林老师的一字之师、‘休’字之师!”

我的错误虽然已经被自己很体面地纠正过来,并且在利用这一错误资源时,我还巧妙地借“错”发挥,教育学生要相信真理,要敢于向老师这样的权威挑战。表面看来,我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挺强,我的即时把握动态生成资源的手法也挺高明。可当我批完学生的作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思忖刚刚发生的那一幕时,我不再为自己刚才的那一点教学小机智而沾沾自喜,而是陷入了沉思:那十几位被我错判“休养”的学生,他们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像王璐那样向我指出错误?是真的相信我是对的,还是屈服于我的权威?他们有没有看看书,有没有发现我的错误?如果发现,那为什么不说?是不敢吗?还是……

一点点地追忆风波的细节,一层层地剥开自己的教育灵魂,不是为了忏悔什么,而是为了给自己警示点什么。一直以来,我误以为自己和学生之间,是完全可以进行零距离的思想交流的,为此而沾沾自喜;我误以为自己已经可以走进学生们的心灵世界,读懂那一颗颗鲜活的“心”,为此而洋洋自得。我总是觉得自己已经摒弃了师道尊严,蹲下了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们也爱与我交流,谈他们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收获与困惑。可我没想到,在中午的“休”字风波中,在那么多被我改错“休养”的学生中,居然只有一个孩子敢向我说“不”。我清楚地知道不是他们缺少真理,而是他们在真理面前缺少了主见,缺少了捍卫主见的勇气。他们受着我的权威的影响,甚至有人不假思索,就按照我发出的错误指令订正了,在他们的意识中老师是不会、也不可能会出错的。即使他们中有人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也没有那个勇气向老师提出,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是不可以挑战的,老师即使出了差错,他的错误也是不可以公开的。于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与顺从,有人动笔改成了“修养”,有人坐在座位上默不作声……

我在痛苦地追问自己:我的教育民主中有几分真诚?是不是当学生的言行如我所愿时,我才张扬起民主的风帆,将所谓的教育民主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可一旦学生们的言行与我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时,我是不是又虚伪地收敛起那份民主,把我内心深处的师道尊严、教育权威或隐或显地暴露出来?我的教育民主让学生感受到了几分?我的学生们是不是在一次次我的真民主与伪民主的历练中,看出了我的教育民主的实质?他们是不是变得“乖巧”了,在我给予他们真民主的时候,迎合我,敢思敢想敢言;而一旦感觉到不宜民主的时候,又乖巧地慎思慎想慎言?我的教育民主继续下去还将要走向何处?一点点地追问,我慢慢窥透了自己的教育民主。是呀,教育民主不需要“作秀”,它不应该是由我刻意营造出来的一种表象的氛围,绝不能因我的个人的喜好、情绪的起落而变,它应该自然地融入到我与学生交往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教育民主无形无痕,却又无处不在。

“休”字风波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我的学生在真理面前究竟能有几分主见。它让我警醒,培养没有思想主见的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莫大悲哀!“休”字风波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我的教育教学中究竟有几分真诚的民主,它让我面红耳赤,鞭策我从教育民主的虚伪表象走向本质内涵。正如诗人纪伯伦所说: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