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宁市壮族大学生疤痕形成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宁市壮族大学生疤痕形成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了解壮族大学生疤痕形成原因及特点,为防范壮族青少年外伤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随机抽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壮族学生的疤痕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选择汉族学生作为对照。结果:壮族学生疤痕检出率为67.8%,显著高于汉族学生(P < 0.05)。壮族学生疤痕检出率与性别无关,但是与父母职业相关。壮族学生疤痕发生年龄多在17岁以前,疤痕成因以务农和生活意外受伤为多见。结论:壮族大学生的疤痕形成与年龄、父母职业、生活环境等有较大关系,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壮族大学生;疤痕;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94-01

【ABSTRACT】Objective: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ar formation of the Zhuang college students in Nanning were analyzed to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against adolescent trauma. Methods:A randomly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1352 Zhuang college students and 1078 Han college students from 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performed from 2012 to 2013. Results: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scar in Zhuang students was 67.8%,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Han students(P < 0.05). The scar prevalence of Zhuang students was varies with parental occupation, while showe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gender. The scar of Zhuang students always formed before 17 years old, accidents in farming and daily life were the main reason for scar formation. Conclusion: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ar prevalence of Zhuang college students and Han college students. The scar prevalence of Zhuang college students is related with age, parental occupation as well as habits and customs.

【Key words】Zhuang college student; scar; epidemiology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居民中以壮族、汉族为多数。广西地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体表往往留下疤痕,其成因各有不同,为了解疤痕形成原因,分析壮族和汉族生活环境、习惯差异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减少青少年外伤的发生,特进行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通过分层抽样法在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2009-2013级学生中抽取壮族学生1352名,年龄19-25岁。另外抽取汉族学生1078名作为对照,年龄18-25岁。

1.2 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调查项目为被调查者父母职业,家中兄弟姐妹人数,被调查者排行,居住地在农村或城市,各处疤痕出现的具体部位,出现时实际年龄、具体原因及心理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对年龄分布、疤痕检出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学生疤痕检出率:19-25岁壮族学生疤痕检出率为67.8%,其中年龄22-25 岁占本年龄段被调查者的74.2%,而汉族学生疤痕检出率为60.4%,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学生疤痕检出率与性别的关系:壮族732名不同年龄男生体表疤痕总检出率为68.2 % ,壮族620名女生检出率69.0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汉族学生中男生疤痕检出率64.3 % 和女生疤痕检出率56.4 % , 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学生疤痕发生与其父母职业的关系:壮族各年龄段学生中双亲为农民的其疤痕发生率明显高于父母从事其他职业的学生(P < 0.05),而汉族学生体表疤痕检出率与双亲职业无关(P > 0.05)。

2.4 疤痕发生的年龄情况:如表1所示,壮族男、女学生17岁以前体表疤痕出现人次显著高于18-25岁年龄段(P < 0.05),而汉族学生体表疤痕多在18-25岁年龄段发生,与其他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3 讨论

本项目通过调查壮、汉族学生疤痕形成因素,研究壮、汉族生活环境及习惯差异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壮族学生的疤痕检出率高于汉族学生(P< 0.05),疤痕发生年龄低于汉族学生(P< 0.05)。壮族学生因家务农活伤、偶然事件产生的疤痕显著多于汉族学生(P< 0.05)。

壮族学生体表疤痕的检出率与父母职业存在一定关系,父母为农民者疤痕检出率较高(P< 0.05)。壮族学生由于学龄前阶段大多数没有进过幼儿园或托儿所;进入学龄阶段又因上山打柴、从事烦琐家务等因素加大了壮族学生受伤的可能性[1],此类人群刀伤留下的疤痕远远多于其他学生。从疤痕的部位来看大多在左手, 特别是食指、拇指背部及附近部位留有1-3 cm长疤痕的学生占此类人群刀伤的83.5 %。主要是青春期阶段经常从事砍柴、砍猪食等刀具砍伤左手而留下的。而汉族地区学生很少有此类生活环境,因此大大降低了此类刀伤出现的可能,从而与双亲职业关系不大。

从疤痕发生年龄可以看出,壮族学生的疤痕发生年龄主要在17岁以前,显著低于汉族学生(P< 0.05)。由此可知壮族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与汉族学生比较有不同之处,特别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健康监护存在较大不足[2],由于经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等因素加大了儿童受伤害的可能性。

壮族学生的疤痕成因多为家务或农活过程中受伤以及生活烧伤,这主要是由于壮族居民在冬季潮湿寒冷天气,不少家庭都是采用烧木材火炕式取暖,儿童在柴火边玩耍,有时无人照料,火炕又无防护设备,儿童经常被烧伤手、脚,有的还是大面积的,更严重的被烧死[3]。烫伤主要是学龄前儿童无人看管,自己倒水喝被保暖瓶中水烫伤。这些原因导致壮族农村学生体表疤痕明显多于城市和汉族学生。

除生产、生活过程中意外致伤留下疤痕外,自虐行为也是疤痕发生的一个原因。通过心理调查发现自虐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4]:(1)在受到父母、教师批评后,发誓改正错误,用烟头、打火机灼伤,刀划伤手背、前臂,表示暗下决心;(2)受到封建思想影响,结拜弟兄,用刀划前臂为盟誓;(3)在同学面前表现出“英雄”气概,有意划伤、灼伤手臂和胸等部位。这些自虐行为主要发生在12-17岁年龄段,壮族、汉族学生均有发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处在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郝萍瑞, 岳瑞芝. 广西白沙镇五里店村和福建东埔镇塔林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对比分析. 当代教育论坛, 2007,(7): 50-51.

[2] 兰燕灵, 张海燕, 徐红兵.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汉族、瑶族儿童自我意识与生活质量调查. 中国临床康复, 2004,36(8): 8278-8281.

[3] 王 雪, 李 玲. 772例农村儿童烧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医学信息学, 2011, 24(1): 360-362.

[4] 李春灵, 蔡秋玲, 刘萍, 等. 广西壮族地区中小学生虐待情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3): 298-301.

通讯作者:

王润秀

项目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课题(NO.Z20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