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镜头中的众生平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镜头中的众生平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唐志远说出,他甚至希望成为蚂蚁中的一员,用它们的眼睛去看的时候,我们完全能体会到这种平视的角度,体会到一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唐志远的昆虫微观摄影构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它不仅让人们知道了昆虫的习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以一种平等的目光,看到了一个令人惊讶、却又美轮美奂的生命世界。他在一步一步靠近昆虫的过程中,挖掘出了隐藏在生物深处的诸多秘密,也给我们带回了许多在童年时代失去的快乐。唐志远的微距镜头再一次拉近了我们和自身的距离。

在多数人看来,蚂蚁不过是在地面移动的一个或者很多个小黑点,它们无处不在,因为太过普通,而被人忽视。但是我愿意在一个闲暇午后观察它们,看着工蚁把小土块推出洞口,它们互相触碰交换着彼此的信息,合作把一条捕获的毛虫拖回巢中。我通常都是趴在地面上用低平的角度去观察,想尽量和它们保持平视,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能够融入它们的群体。这是我的拍摄带给我的,我希望我拍摄的照片就像是来自另一只蚂蚁的视角,我们几乎没有距离,我能读懂它们的“表情”。

――题记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丑陋的昆虫?为什么那么多主题不选,偏偏要拍虫子?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深究起来,大概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受到的影响有关。

我出生在外蒙的首都乌兰巴托,儿时记忆的片段里,广袤草原上那些绽放的野花已经变得模糊,倒是那个种满瓜菜的家里的大院子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的乐园。蒙古的夏天很短,也几乎感觉不到春秋,在那个园子里,我尽情享受夏天的快乐,帮爷爷打理菜园,捉走毛虫和蚂蚱,把它们塞满一瓶子。然后找个隐蔽的地方,挖一个土坑,把这些“俘虏”一股脑儿地倒进去,然后还要给它们放些口粮,最后在上边盖上一块玻璃,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的这些“俘虏”,关注它们的一举一动。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侵犯爷爷菜园的“凶手”对我来说并不是“害虫”,倒更像是童年的玩伴。

大概6岁时,我回到北京,住在一个嘈杂的大杂院里。我家在杂院最里边,有个单独的小院,本来还算清静,在我搬去之后,几乎变成了小型动物园。当然,对于像建设“动物园”这么大的工程,如果没有父亲的支持,我一个小孩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家离官园花鸟鱼虫市场很近,这个成了最大的便利条件,再加上父亲的“投资”和帮助,“动物园”很快就建成了,并且对邻居们免费开放。北京所有可以买到的小动物我几乎都养过。翻看儿时的日记,差不多所有内容都是我和那些小动物的故事,它们给了我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成长――影像的震撼

我拍摄昆虫已经6年了,直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张片子对我的震撼,那是在网上一个摄影论坛看到的一张作品――苍蝇,日常生活里再普通不过的苍蝇,照片里它那对鲜红的复眼却给人无以复加的震撼。我第一次知道苍蝇的眼睛原来是由那么多规则的几何图案构成的,应该说这是自然的神奇还是说人类对身边比自己形体小的生命的忽视呢?没过多久,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数码相机,富士4900,200万像素,有微距功能,与网上拍摄苍蝇作品使用的器材相同。

我对昆虫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全部喜欢的,毕竟它们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漂亮的颜色和外表,甚至总是被人们误解,讨厌,用丑陋、或者恶心这种词来形容它们。人们喜欢高贵的蝴蝶,却对笨拙的毛虫嗤之以鼻。一开始我也是如此,经常拿着相机狂追一只蝴蝶,却尽量避开毛虫,总觉得这些肉乎乎或者毛茸茸的家伙很“恶心“,甚至没有勇气把镜头对准它们。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养了一条还算看得过去的毛虫,每天看着它大快朵颐,飞快成长,一次次蜕皮,然后化蛹,最后在一个清晨,我眼睁睁看着那个毫无生机的暗灰色的蛹壳裂开,一个小小身体拖着卷曲褶皱的翅膀从里边爬了出来,身体轻微地震颤着,翅膀缓缓打开,橘红色的翅面上点缀着金属蓝色的眼斑,像是绽放了朵美丽的花……就像是和毛虫一起经历了蜕变成长,从那以后,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不但不再厌恶毛虫,现在它们几乎成了我最钟爱的模特。

为了对昆虫有更多的了解,我开始在家里养一些虫子用来观察,毕竟不可能天天都呆在野外。于是屋里经常会蝴蝶翻飞,蚂蚱乱跳,半夜里听见窗台上有动静,那是蜻蜓开始羽化了。在家里养虫子这种别人看来很怪异的举动,依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亲和我一起专门在房顶上搭建了用来养蝴蝶的纱棚,一个夏天总会有很多蝴蝶从里边飞出来,有时候好心的邻居会把它们捉回来给我,我只好再偷偷地来个二次放飞。最辛苦的还是母亲,有时候可能同时养十多种蝴蝶幼虫,如果赶上我出差就麻烦,蝴蝶幼虫都是挑食的家伙,它们都吃专门的寄主植物,于是只能在养殖箱和装叶子的袋子上写好标签,让母亲一一对照,就算这样,每天也要花上半天的功夫。所以,在拍摄昆虫的摄影路上,首先要感谢的就是一直支持我的父母。

和拍摄大型动物一样,昆虫非常敏感,难以接近。你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急功近利是不可能拍到好照片的。我一直尝试着能融入它们的群体,尝试透过镜头和它们交流,这样才有可能抓拍到这些微小生灵的精彩表情。它们在镜头前不应该是恐慌的,更不应该是麻木或者奄奄一息的,它们应该充满活力,演绎自己的故事,而我,只是旁观者,决不去扮演上帝的角色。说实话,“上帝”的角色确实有诱惑力,可能我需要仔细搜索很久都难以看到的机会,对别人来说随便一个摆拍都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但我坚决反对摆拍,尤其是用一些很不道德甚至是残忍的手段来达到拍摄目的的行为,我不知道这些人怎么可以在这种时候还能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所谓的“作品”,这些图片如果出自我的手下,我看着它们的时候会感觉很难过。

2004年我最喜欢的那张两对豆娘在水中产卵的片子就是在湿漉漉的水草中躺了2个多小时才拍到的。当时是正午,温度大概有40多度,躺在那里,下边是溪流很凉,上边又暴晒,蚊子狂咬,蜘蛛也在身上窜来窜去,但我总预感会拍到个完美的画面,最后终于等到它们出现,当时那种感觉太美妙了,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这是个微缩的世界,它充斥着应有的一切,你不但要放低你的视角,更要放下你的心,身心都不再居高临下,也许你就能融入它们的群体,去真正感受众生平等的意义。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生命,对它们而言,一季可能就是一生,它们在阳光下舞蹈,它们在风雨中成长,它们在树梢谈情说爱,它们在密林里决斗,它们有着太多的故事。

随着拍摄的深入,我开始不满足于对昆虫种类的单一拍摄,那些奇怪繁复的行为让我着迷,我买来大量的资料和书籍,知识的及时补充确实给拍摄带来了很多便利。对于各种昆虫的栖息环境,寄主以及一些特性有所了解后,就更容易去发现它们。

我非常敬佩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毕生的精力去观察昆虫,然后用最美妙的语言把它们的故事 讲述给后人。是的,我们不可能去凭空捏造,再超凡的想象也抵不过昆虫世界的奇妙,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观察,细心,耐心,还有恒心。我很喜欢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小文《成长的烦恼》,它记录了一只长着小犄角的毛虫――小麦的成长故事,从一粒卵的孵化,到小毛虫独自躲在落叶里过冬;从它春天的蜕变,到顺利的化蛹,直至羽化成蝶。每个段落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除了知识,还有大量的情感以及小毛虫内心的描写,当然,其中融入了我的很多感情。我记得那篇文章是在一个夜晚一蹴而就的,写得十分顺畅,我想那得益于我平时的观察,就像是我和小麦一起经历了成长的过程。文章不是很长,但整个观察记录用了2年的时间,我有空就会到野外去观察它们,我了解了雌蝶产卵的特殊习性,在冬天的枯叶下找到了隐藏的幼虫,在早春的树枝分叉处看到了准备蜕变的幼虫,这其中很多行为都是资料里不可能查到的,我想知道就必须花时间去观察。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一个故事完整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当他们为了一只小毛虫的喜怒哀乐动心的时候,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初拍摄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上山,带几瓶水,带点干粮,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来,一个夏天要磨坏好几条牛仔裤。山对我的诱惑力太大了,因为每次出去都会有新发现,很多绝佳的拍摄机会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这也正是生态摄影的乐趣所在。随着对焦环的旋转,镜头里那个小巧而精致的家伙越来越清晰了,它自顾自地做着动作,完全忽略了我的存在,那感觉真是棒极了。

当然,除了这些美妙的感受,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相对于得到的乐趣,它们都可以忽略不计了。为了拍摄到更精彩的图片,经常要深入草丛或者穿越密林,必须格外小心。除了拍摄几年前在网上很火的那组蚊子吸血全过程图片,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不喜欢和某些昆虫亲密接触的。记得有一次发现了一个挂在荆条上的马蜂巢,整个巢倾斜的角度比较大,可以清晰地看到巢内的幼虫和卵,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见,于是我开始拍摄,镜头距离蜂巢越来越近,几只马蜂开始对着我狂扇翅膀,做出准备攻击的姿态。我尽量轻缓地按动着快门,可镜头前总有一片叶子遮挡画面,于是我试图用手去拿掉叶子,当时眼睛并没有离开取景器,手刚要靠近树叶的时候,就感到脸上火辣辣地疼,当时顾不上疼痛,在取景器中看到3只马蜂都在巢上,还是愤怒的样子,它们速度太快了,我只好带着脸上的3个大包悄悄地撤离,没有怨言,谁叫我冒犯了人家呢。比较严重的一次是无意中被刺蛾幼虫刺到了手腕处,疼痛感一直快速蔓延,扩到胸口,然后还恶心眩晕,第二天才好。还有毒蛇,吸血的蚂蟥和蜱,还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还可以继续拍照片给大家看。

现在多数时候上山都和朋友结伴而行,生态摄影确实是个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差事,三两个好友足矣,人多反而拍不到东西。很多非常好的朋友都是通过拍摄昆虫结识的,共同的爱好让我们走得更近。那时候总是到一些摄影论坛去发贴,内容分类通常都比较杂乱,比较好的才会分出一个生态版块,但国内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生态摄影论坛,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开通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生态摄影论坛“绿镜头”,3年多的时间,注册用户已经9000多人。说实话,我很欣慰,看到了还有这么多人在关注生态摄影,而且这个人群一直在不断壮大着,我想我的初衷应该是达到了。很多人喜欢我的图片,也有很多朋友说因为看了我的图片才喜欢上生态摄影,才开始拿起相机,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都特别高兴,并不是沾沾自喜,我希望通过我的图片让人们去关注自然,爱护自然,我做到了,而且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坚持下去,用心拍摄,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