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注意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在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进行提升;遵循恰当的原则,使用合适的方法突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问题设计;原则;方法

数学的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三探一测双分管理”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切忌不能把问题设计的不着边际。

2、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有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科学性原则[2]。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景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开放求异性原则。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在解答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它方式么?”等问题。

6、有序性原则。每课时学习环节、每块知识结构以及难点问题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 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激情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5.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每办法。”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由于 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6、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7.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设计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型问题、发展性问题、幽默型问题、互逆型问题、探究型问题等。只要我们精心设计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