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模式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学定教,顺学以导”的原则和相关语文实践经验而构建,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和一定的操作策略,有效地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提出

语文学习重在探究、重在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达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通过对自己和其他老师教学状况的观察与反思,我以为,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有:(1)教师缺乏开放意识,总是以课前预设代替课内生成,以讲授代替学生的思考,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理,在探究中有所收获;(2)学生缺乏自主动探究意识,依赖性强,习惯于听老师的讲解、传授。基于上述认识和自己教学探索的体会,我尝试构建了“‘自主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力图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二、模式确立的依据

(一)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依据“以学定教,顺学以导”的原则,注重目标的预设性和过程的生成性,以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引导探究,通过读书、思考、质疑、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简化教学环节,突出重点,整体入手,分步探究。

(三)依据我县实施的市重点课题《自主・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精神,促进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指导下,自主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探索语文问题,解读语言材料,形成探究精神和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模式的流程和操作要略

(一)流程

(二)操作要略

1.导入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发兴趣,唤醒灵魂,给学生点睛之术。课的导入要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导入的方式要多样、新颖,力求生动、活泼、形象化。一般可采用谈话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挂图导入、电教媒体导入等。导语的设计要紧扣内容,简洁有趣,要言不烦,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亢奋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头卷起高潮涨”的效果。

2.研读

这一环节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基本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文本意义。同时使学生在人人参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会学习。

(1)初读课文,进入文本,感知内容。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字障碍,读通课文。一般可安排如下环节:

①范读、自读(勾画生字词);

②字词检查、教学;

③自主读文,感知内容(理解思路):

a指说;b补充、交流、评点;c读文。

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也可设置导读提示,引导学生较快进入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的切入点,要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主动学习。

(2)精读课文,深入文本,体悟主旨。

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时激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问题(预设或生成的)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时感受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一般安排如下环节:

①小组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②汇报、质疑,梳理问题,整合问题;

③讨论、交流、点拨,集体探究,解决问题;

④小结、读文。

这个环节以学生的质疑为基本手段,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显示。当学生的质疑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可相机提出预设的问题,引导讨论,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品读课文,深化文本,感悟语言。

学生在精读文本后,对文章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认知,在情感上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共鸣。这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起伏点,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赏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通过诵读,体会语气、停顿及情感的表达方式,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感;通过诵读,感受意境、美感、风格,把握形象,体会感情;通过诵读,涵泳品味,“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这里读的形式要多样,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可互相点评。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自己的见解、思想、情感体验融入到朗读当中去,通过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朗读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情感,达到与文本、作者的情感交流、心灵共鸣。

(三)总结

语文教学应树立大语文观,拓展课程空间,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拓展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使学生在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的同时,也把教学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反思、评价、提升,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延伸文本意义,最终超越文本,实现更广泛的学习。

这其中,可通过学生谈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可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再探索,扩大学习领域,等等。如,学了节选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读原著;要求根据课文情节续编故事;编演课本剧;课堂教学与课外资料的搜集、社会调查的结合……这样,使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既开发了学习资源,又落实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语文教学应基于文本,走出文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延伸学习内容,拓展学习领域,努力开发、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