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伴奏清唱 中西艺术混搭第八版昆曲《桃花扇》掀起“跨界”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既有京剧装扮的“大花脸”,又有昆曲扮相和现代装扮混为一体的两组李香君、侯方域,中西、古今多种元素在舞台上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11月30日,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在国家剧院音乐厅华丽上演。
为了庆祝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立十周年,学院特别联合音乐教育家廖乃雄、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以及江苏省昆剧院联袂献出。首次尝试将中国传统昆曲和西方传统无伴奏合唱嫁接。
旦角走台合唱团压阵
30日晚的演出,从《桃花扇》全本中甄选了《拒媒・守楼》、《寄扇・题画》、《誓师・沉江》等几个重要的场景。昆剧扮相的各位剧中人物轮番登场表演,而台上最醒目的还是大阵势排开的合唱团成员。演唱者借助西洋合唱中的和声、复调手段,以及混声合唱、小组唱、领唱合唱等形式,将《桃花扇》中的爱情故事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昆曲柔艳缠绵的肢体表演在无伴奏合唱中层层铺开。
这种独创的大型百人无伴奏合唱团及昆剧表演同台演出的形式,使中西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强烈对比和美感。
《桃花扇》是中国戏剧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昆曲作品中的代表作。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联合著名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廖乃雄,根据中国最古老的昆曲,创作而成的无伴奏合唱音乐演出形式。该剧是精品剧目――昆剧《桃花扇》继青春版、传承版、精制版、音乐会版、折子戏版等多个版本后诞生的第八个版本。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成立十周年以来,在音乐教育方面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在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的创排过程中,基于其对无伴奏合唱的深入探索,结合中国古典昆曲的唱腔和音调,把对中国古典戏曲演出形式及诠释方式投向更远的艺术门类,极富开拓性地在当代音乐创作和舞台实践中,通过探索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音乐语言。这在音乐史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的。
无伴奏合唱为昆曲“探路”
对西方音乐有颇多了解的廖乃雄坦言,这种中西音乐混搭的形式能够出现在观众面前主要是受了昆曲《桃花扇》的启发。他说:“我自十一岁时跟父亲青主选读《桃花扇》后,一直对此剧极其倾心,曾想写作一部歌剧《桃花扇》,可是这梦想在现实条件下只能属于空想”。
2007年,廖乃雄偶然在南京看到了昆剧《桃花扇》的演出,欣喜之余,决心将它改写成一部无伴奏合唱清唱剧。他认为:“东西文化的交融已经历了千百年的反复过程和种种尝试,在音乐领域也一样,早在汉代、唐代已曾进行过。可是,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运用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和形式体裁去写我国古典文学、戏剧的题材,历史却并不很长、经验也并不丰富。《桃花扇》这样一部史诗式的巨作,刻画得如此精微、细腻、哀感动人,特别适合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和风格去体现。”
观众评价清唱考验演员唱功
这种全新形式的昆曲表现形式,对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新尝试,对观众来讲也是一种全新体验。有乐评人欣赏过演出后评价说:“用无伴奏合唱形式演绎大型历史题材、并与古老戏剧音乐昆曲相结合,无论对于创作或是表演都具有相当难度。在没有任何器乐随伴的情况下,仅靠人声的艺术感染力来展开戏剧内容,体现了全体演出人员极高的音乐素养与合唱功力。”
更有观众评价说:“中国古典文学、戏曲的秀雅之美,在清唱剧这种西方音乐体栽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它不仅以一部成功的作品存在,不仅以东西方音乐结合体存在,更将以一种精神和创作理念的继承及方向的指引者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