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弟子规》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先生编撰。后经清朝雍正年间大儒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一》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旨,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一、为什么要把《弟子规》引进中学语文课堂
首先,《弟子规》主旨是教育孩子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全篇共360句1080字,列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处、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童蒙养正读物。不仅如此,《弟子规》还是老少咸宜、人人皆须遵守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堪称“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有位著名的学者对《弟子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突出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指出:“孔孟学说之根本落实于《弟子规》,‘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其枝叶花果也。”这个文化根叶观告诉我们,《弟子规》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教育学生学好《弟子规》,就是从小给他们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打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这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把它引进中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其次,在课堂上通过习诵《弟子规》,重点教会学生“孝敬”和“礼貌”这两项终生受用的法宝。“孝敬”则分为两块――孝父母、敬老师,并可以扩展到孝敬所有的尊长;“礼貌”简单地说就是“想到他人,替他人着想。一个人的“孝敬”和“礼貌”是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的,并且润物无声,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有两句话可以诠释着两大法宝的功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礼尚往来”。一个在工作、生活中孝敬、礼貌的人就等于拥有了开发自身潜能的两把金钥匙,一生都将会人见人爱,万事皆顺,会使人一路越走越轻松。
二、怎样把《弟子规》引进中学课堂
首先,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前,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诵读《弟子规》,用琅琅书声营造出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氛围,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激发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让教师也能更加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解读《弟子规》并付诸实践。通过举例,讲《弟子规》中的圣贤故事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并付诸实际行动。在课堂上,我就具体课文结合《弟子规》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林莉的《小巷深处》时,课文内容讲的是尊老爱老。如果只是跟学生讲,我们要尊敬老人、要爱护老人这样类似口号性的话,学生不爱听,若将如何“尊老爱老”的一些实例,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授课很有内容,很有趣味,比较容易接受。在讲解时,我融合《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讲解含义的同时,再配一些古今孝子孝顺父母的图片或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课堂的实效性也大为增强。
我国有一句名言“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为之悖礼。”由此可见,古圣先贤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是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从父母所来,我们应该知恩感恩,只有知恩感恩,我们才会有孝心。因此,我利用课堂向学生讲解《弟子规》时,注重了其中的伦理道德,礼仪风范对学生的熏陶。我尝试引导学生学做结合,针对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叛逆的现象,我反复引导学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育他们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导。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以此培养学生的孝心。在沟通中,一位家长告诉我:“儿子是属于比较懒的那种类型,自己的事都懒得去做,更别说帮父母做事了。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后,在儿子身上确实看到了令我欣喜的变化。现在的他放学回到家也会主动干一些家务活……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啊!”从这位家长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家长的喜悦。还有几位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以后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比如,林丹同学在妈妈下班回家后,会主动给妈妈拿拖鞋、倒水,还会帮妈妈扫地了。王朋同学在家吃饭时,再也不会把自己喜欢的菜端到自己跟前了,吃完饭后还会帮父母收拾碗筷了。田东晨同学在父母批评她时,不再跟爸爸妈妈顶嘴了,在家里还能做到长幼有序,谦虚礼让了。不仅如此,在学校里,我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原来见老师就躲开的学生,现在能恭敬大方地向老师问好,课间也少了同学们的打闹、谩骂,而是礼貌有序地游戏,课堂上违纪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有一位同学李桐在日记中写道:读了《弟子规》后,我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我以后要像《弟子规》里说的那样去做。看到学生们的点滴变化,看到学生们懂事可爱的面孔,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