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做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做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要想使课堂成为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涵养的载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探究和创造,成为一棵“能思想的苇草”,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拥有历史感、掌握历史教学的技艺。

关键词: 思想 学科素养 历史观 历史感 教学技艺

记得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我很能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在于他有能够感知外部世界的身体,而在于他拥有内在的理性禀赋――“思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趣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使课堂成为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涵养的载体,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探究和创造,成为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呢?在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拥有历史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就不能仅仅作为实施课程的工具,而必须体现生命对于生命的意义,即教师应用如火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思维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深邃的思想涵养学生的思想,用切实的行动唤起学生的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拥有历史感。

1.教师只有学养丰厚,才能使课堂闪耀思想的光芒。

“学高为师”,学养丰厚是教师之为教师的第一要素。历史教师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就无法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使课堂真正闪耀思想的光芒。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妨先去阅读一下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等著作,使自己掌握比较丰富的历史资料。这些日常积累的知识,不但可以充实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启发我们对教学活动中涉及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2.用科学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批判的精神。

人们在对历史的观察、感受和思维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关于历史的一系列观点。人们会用它们将纷繁复杂、零散的历史知识串接起来,并对这些历史知识重新进行意义建构,这些理论和观点就是史观。只有教师深入学习,准确领会各类科学史观,如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并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学生眼界才会开阔,思维才会活跃,质疑、反省、批判、包容、理解、欣赏等品格和能力才会逐渐被培养起,从而成为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3.用教师的历史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是启迪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所谓“历史感”,就是指历史学习的主体在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想象,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贯通和整合。它包括历史时空感、历史敬畏感、历史眷恋感、历史认同感、历史使命感。正如许纪霖先生所说:“最优秀的史学家一定要有史感,就像出色的音乐家一定要有乐感一样。”历史感是历史教师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彩讲解主干知识,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启迪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二、教师历史教学的技艺,是为“苇草”茁壮成长施的肥、浇的水

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课堂。在这里学生不仅要积极学习,而且要善于思考,让理性的阳光照耀课堂。我们的“苇草”要想在课堂的土地上茁壮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而教师的史艺,即历史教学的技艺,便是为这片土壤施的肥、浇的水。史艺是知识、情感、智慧、技能与方法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和反映,是历史教育的艺术。充满历史教育艺术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

1.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温情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否自由思疑既取决于其自我意识(自律),又受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他律)。良性、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探究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和强化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鼓舞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处于良好的状态。

2.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合理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创设出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由思疑与合作释疑的精神,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营造出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深入研究、亲身体验的良好氛围,实现小组成员间知识与认知的共享。

3.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

一定的教学技能是有效完成教学过程的必要支撑,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物质载体,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师导入的“神入”。“神入”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把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趋向和变化规律,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导入的“神入”,它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良好开端。

第二,用主题整合教材,为学生开启思维的窗口。历史包罗万象、错综复杂,要想使我们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时,能理清头绪,主动思考,做一棵“能思想的苇草”,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其思维开启、思路拓展的窗口,借用主题整合教材不妨为一个有效方式。打个比方,整个教材好比是晴朗的夜空,每个单元就是其中的一个星座,而每个子目就是各星座中最亮的那颗星。这些子目从表面上看是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借助主题整合教材,有助于帮助学生挖掘知识的内涵,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联系显性化,将教材的内容线索化、结构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清晰的脉络。一旦把握好了知识的脉络,他们就能够借此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过程、本质和规律。

第三,捕捉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叶澜教授是这样界定“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认真研习所教内容,充分做好课堂预设,同时也要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在课堂上则要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智慧的课堂需要生成。

第四,巧设探究学结,扩散学生思维,延伸历史学习。在历史学科新课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如果能够巧设探究学结,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扩散学生的思维,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机延伸和合理补充,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融合。探究学结的设计可以多样,如阅读分析资料、课堂讨论、历史制作、历史习作等。多样的形式为学生的思考、探索提供了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提高。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尽管知识是智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知识的价值还有另一个更模糊但更伟大、更居支配地位的成分,古人把它称为‘智慧’。没有某种知识基础,你不可能聪明;但是你也许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却仍然缺欠智慧。”智慧是不能“传递”的,智慧只能自主“生成”。愿课堂能成为师生共同生成智慧的课堂,愿我们的学生能在智慧的课堂上成为一棵“能思想的苇草”。

参考文献:

[1]徐赐成.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07,(12);2010,(4-5);2010,(10);2010,(1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3]许纪霖,郑志峰.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5,(5).

[4]齐世荣.齐世荣史学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