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合之主体、价值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合之主体、价值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而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随着多媒体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备受关注的关键词。但到底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关键点在哪里?整合的价值又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是课程

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的。正因为这个原因,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教师还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理解为“计算机技术+Internet”,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理解为对一个新型工具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其实不然。

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东北师范大学的解月光教授则提出,要“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这就是说,“整合”的目标应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无缝链接,是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及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将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动态更新的工具,从而自觉甚至是下意识地在教学中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改善教学生态环境、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和学习的目的。这种整合并非工具的简单应用。

课程整合是什么?课程整合意味着创造和谐的综合性课程文化。“和而不同”,“和”意味着和谐,不是同质,也不是消除差异,而是尊重不同和差异。和谐犹如美食,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烹调方法做成了风格各异的美食。和谐亦如美景,“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就说不上和谐。整合犹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轻松地找出教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人为割裂的知识点,重新建构出更适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整合割裂的知识点不仅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还要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断思考和质疑的状态。教师不妨从学科内的整合开始,把教材打散、揉碎,再重新组合,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原汁原味的课程。要知道,教材的逻辑往往并不是我们学习的逻辑。比如,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二进制在教学中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数学的角度深刻理解1个字节=8bit,而ASCII、IP地址、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及压缩原理等内容,都可以从二进制的角度去解读。学科内有些看似零乱的知识点往往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联系,教师能够准确捕捉、解读、演绎出这种关系,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哦,原来是这样”。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可以帮助教师发现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增加教学的理性。

学科内的整合意味着小范围内的创新、突破,也可以认为是课程开发。而学科间的整合则是突出重围,更具价值,也更具挑战。目前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信息的查询检索及多媒体教学等任务,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是工具,是“被整合”的。信息技术能否“主动”整合其他学科?答案是肯定的。如前面提到的多媒体信息,作为二进制数它有着数理逻辑上的美,作为信息它又满足了我们审美的需要。图像当然可以整合美术、摄影等知识;声音更是可以整合音乐、诵读及物理学中的声波知识。作为桥梁,信息技术架起了知识间一条神秘的通道。我常想,一名教师就好比是一个厨师,各学科的知识其实是教育大餐中的原料,如何将这些“原料”变成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美味,教师不仅要会冷拼,更要能够热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胃口以及他们的口感、习惯等喜好。信息技术是厨师手中的工具,厨师应该能够应用各种工具和手段、技艺进行相应的调配和加工。让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左右手。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博客(包括微博)、社交化网络的发展与应用,我们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甚至是政治进程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影响。教育是学生知识的传递与人格品德形成的过程,更是青少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与养成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带来的革命性的影响和变化、现代教育理念都促使和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变革。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在课堂与教学中要学会为学生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提供了这种可能。手机、互联网与计算机的高度信息互通技术也彻底改变了信息交流与沟通、交互的方式。比如,将学生手中的手机设计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信息反馈通道,就有可能彻底变革整个教学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无计算机终端的课堂上,使用“上墙”的技术随时接受每一个学生反馈的问题、建议以及分享的成果,从而完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这其实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我们的课堂有机整合的结果,也使整个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即时的分享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活跃度与潜能会大大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所创设的学习生态环境因为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而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取决于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作为信息知识传播者的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得到提高,才能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和掌握信息资源,增强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并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自身的信息知识优势运用到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整个社会信息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师的信息素养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能够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合理表达并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达成度。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评价重点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师生角色的定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搜集加工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表达、创新意识能力)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坚持写博客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此外,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许多新的产品与技术层出不穷,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获得这些技术与渠道也趋向多元化。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课程整合的层次和高度,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对新技术保持高度的敏锐度。另一方面也要时刻注意,谨防成为新技术的奴隶。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曾敏锐地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整合课程、面对学生,能够应对陌生的教育情境并超越环境时,教育奇迹就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