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龚半千和他的山水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龚半千和他的山水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凡对中国绘画艺术史有所了解的人,均知晓这个“龚半千”乃金陵八家之首,清初著名画家龚贤。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明末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因身为明朝遗民,故又字野遗。其在南京故宅旁有地半亩,置“半亩园”,故号“半亩”,晚号柴丈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自幼寓居南京,家境清贫。早年参加“复社”(明末的一个进步文人社团),声讨明末专权的宦官集团。及至清兵陷南京,他又投入反清斗争。后流寓扬州。康熙五年(1666年),龚贤自扬州迁家于南京,为避权贵,定居清凉山。三国吴孙权曾依山筑石头城,故龚贤画作常款署“石城龚贤”。南唐时于此曾兴清凉道场,龚贤因尝自画衣僧服扫落叶的小像,故所居宅有“落叶楼”之称。龚贤晚年以卖画、卖字、卖文维持生计,同时授徒传艺。曾帮助具有反清思想的大戏剧家孔尚任完成了名剧《桃花扇》的构思。临终龚贤在贫病交加中悲愤离世,家中无力安葬,孔尚任出面料理了他的后事。

龚贤是位反对泥古、力主革新的画家。他的山水画师法南唐董源、宋之米芾、元之吴镇、明之沈周,但作品里又绝无死板的摹古痕迹,而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提倡以传统技法为借鉴,又十分重视师法自然。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艺术效果,强调画中的丘壑必须是引人入胜的自然美景,要求“位置宜安”“必奇而安”,以为只有丘壑的“愈奇愈安”,方能达到“画之上品”。所谓“气韵雄”,即画面上不玄虚,给人以生动明快而又真实的感觉。“健”“活”“奇”“雄”的高度和谐,正是龚贤艺术创作的精神所在。他一反当时盛行的枯笔淡墨之风,借鉴宋人的“积墨”法,画山石、林木均采用皴擦渲染,层层加积,以浓重厚润的湿墨和严谨的构图呈现出特有的雄浑气势。

清人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评龚贤山水画“其画扫除蹊径,独出幽异。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信不诬也。”

下面我们来欣赏龚贤的3幅山水名作。

《秋水板桥图》(图1)绢本,设色,纵170.2厘米,横47.2厘米。画面呈现玲珑的坚石、绵叠的丘壑,成林的远近树木参天入云。秋境之中诸多树木叶落枝秃,然仍有老枝苍劲峭健;林中有若隐若现的数间茅屋,屋后流水如练;无人的野渡口,只有篷船于水边空陈;水域之上,有如虹的板桥横跨;远处的石峰如黛,峰之背后又有野村露出一角来,放眼四极,杳无人迹。整个画面构图疏朗简括,笔锋健劲有力,意境萧瑟寒荒,一派深幽凝秀的秋景,表现出画家平淡雅静、远离喧尘的高逸境界,隐寓明亡“复社”人员离散后的时情和心态。画面右上角有作者草书自题七律一首。诗云:“秋水黄沙一画平,板桥弱柳亦寄情。依稀有客长廊过,素女吹箫子晋笙。”款署“龚贤”,下钤白文“龚贤印”。此画虽未署明年款,但从用笔较硬的特点来看,应是画家的早年之作,具体地说是在明亡之初。由于此画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及龚贤早年之作的罕见,国家书画文物鉴定组将其定为一级文物。

《草亭远山图》(图2)纸本,墨画,纵78厘米,横23.5厘米。画中的山、水、亭、树错落有致,铺展有序。水域穿插其间。近处疏林茂树挺拔于水边,奇石卫护水岸;中部有立于水边的草亭,亭依山石;远处傍水的奇峰屹立,怪石厚重。山顶、山腰、山脚均散落有稀疏可数的树木。这种构图,正应了他对画中丘壑“位置宜安”“必奇而安”和“愈奇愈安”的绘画理论,呈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画面的顶部有画家本人行草题跋:“客有自闽中缄书索画者,因作此纸以报。不识能上方比玉,下敌有介否?”款署“石城龚贤”,下钤“半千”小方印。可知此画是因福建的客人“缄书索画”而作。题跋的后两句是说索画者在收到巨幅画时,能否将它比作一方宝玉,看成“敌”得上一方大玉。此处“介”是“大”的意思,大玉,即古代“介圭”,诚如《诗经・崧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虽未署明作画的年份,但“石城”两字已表明此画作于南京清凉山,为龚贤50岁以后的作品。

《云山深秀图》(图3)亦为绢本,墨画,纵198厘米,横51厘米。画面展现的是由近而远层层叠出的“云山”景象,反映出江南山水苍郁深秀的特色。画中使用积墨笔法,对诸多的树木和山石皴擦渲染,用墨浓重厚润,但又能于黑压压的丘壑之中留出受光部分,使画面显得光洁明亮。层次繁复,深远苍茫,山石、树木的雄浑厚重气势,坚硬不屈的精神品质,给观者以心灵振奋。画面右侧顶部有作者题画诗一首:“迢遥云山二百重,石阶下处水淙淙。南芝满地如朝兰,仙乐当天下午钟。自玄隐居无礼法,由来叔夜本疏慵。客途不涉渔樵路,四骑青鸾驾白龙。”款署“龚贤”,下钤“龚贤”“半千”两印。“迢遥云山二百重”形容路途遥远和山貌之高;登山的“石阶”之下,更有“淙淙”的流水,正与南朝江淹《横吹赋》中那种“迢遥冲山,崎曲抱津”的境界相似。加之“满地”的“芝”与“兰”,以致在这种环境中的隐居者如闻“仙乐”。这里“芝”“兰”喻意隐者的道德、气节,乃画家自喻。又说他像三国魏的嵇康那样“无礼法”,不识时务,对来访权贵的接待懒散而疏忽。此画属于龚贤的精心之作,是他定居清凉山落叶楼的晚年所作。顺便提一下,龚氏“落叶楼”至今尚存,此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面积不大却小巧精致。楼中悬有这样一副楹联:“满山落叶无根树,胜国遗民有发僧”,可见主人以明朝“遗民”自居。“有发僧”三字则说明龚贤隐居深山,具有佛门禅理的思想。从此三字中也可窥探出当年隐居落叶楼的龚贤,人虽在清,但依然保持着明时的服饰,因为清政权已在强制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旨令。

龚氏此3幅山水名作皆为今安徽省博物馆的珍贵藏品。《秋水板桥图》来自于古徽州治地歙县一位鲍氏人1956年的捐献;《草亭远山图》和《云山深秀图》的最后私人拥有者则是原国家地矿部部长、安徽寿县人孙大光。1987年,由于大光先生的无私捐赠,安徽省博物馆得以收藏。

责编 雪 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