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石堡川灌区末级渠系改革与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石堡川灌区末级渠系改革与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灌区未级渠系是节水改造工程的关键环节,其水利用情况直接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对石堡灌区农业供水未级渠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真正使未级渠系管理规范,让未级渠系成为灌区的惠民工程。

【关键词】

灌区;未级渠系;建设运行;思考

1.石堡川灌区概况

石堡川水库座落于洛河一级支流—石堡川河上,工程始建于1969年,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供水为主,兼有防洪、水产养殖等功能的中型水库。水库总库容6375万m3,有效库容4585万m3,受益范围惠及延安市洛川、渭南市白水、澄城三县,包括12个乡镇180个行政村总人口30.8万人。土地总面积159.67万亩,耕地面积76万亩,工程控制面积52万亩,设施灌溉面积40万亩,有效面积30万亩,设计灌溉保证率50%。粮食总产16700万公斤,粮经比例5:5,农业总产值28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灌区目前复种指数1.35,粮经比例为5:5,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是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和苹果优生区。

2.未级渠系工程现状和运行与管理

灌区设干渠一条,长38.708km,设计流量9m3/s,加大流量115m3/s,各类建筑物148座,其中大型建筑物46座;支渠8条,分支14条,总长217.32km,各类建筑物1271座,设计流量1.0-4.5m3/s;灌区未级渠系以明渠形式输水和配水,田间基本采取漫灌的地面灌溉方式,由于灌区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坡降较大,形成灌区内渠道控制面积和设计流量均较小,根据调查统计,由于灌区地形所限,斗渠设置较多,田间工程共设有斗渠397条,总长度458.26km,建筑物3243座;分引渠2229条,长2213.5km,各类建筑物9500座,渠道断面大多为U型,采用砼浇筑而成,斗农渠大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所建,由于建设标准不统一和管理混乱,造成渠道衬砌率和建筑物完好率较低,目前灌区斗农两级渠道水利用系数在0.51左右,极大浪费了水资源。

未级渠系运行与管理情况。水利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过渡,管理局作为专管机构,主要管理支渠以上的工程,斗渠及其以下工程主要由各受益区群众进行管理。灌区通过对支斗渠改制、整顿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用水协会为主导、职工承包、社会自然人承包经营为辅的基层管理体制,为灌区供水生产和抗旱服务提供体制保障。

(1)委托村委会进行管理。村委会对斗农渠进行统一管理,负责本村的灌溉和收费工作,经过灌区斗渠产权改制,这种管理形式基本在灌区被淘汰。

(2)成立分级管理的段斗级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于村级基层组织薄弱,且灌溉管理工作村没能力管理的村组,其斗渠由管理站依据渠系分级管理的原则,成立管理段,由职工担任段级干部进行管理,同时根据渠系任命斗长,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为了灌溉管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以斗长为主,组织村里热爱水利事业、公道正派的群众成立灌溉服务队,负责本村的灌溉管理工作,然后从水费收入按比例提取做为其运行经费,用作服务队的日常开支。

(3)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灌溉模式。石堡川灌区在利用世行货款建设农业灌溉项目时,根据渠系和灌溉面积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成立农民者用水协会,目前灌区发展用水者协会31个,管辖斗渠132条,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有1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成为灌区未级渠系灌溉管理的主流。

3.未级渠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群众运动质量难以保证,使灌区田间配套工作现状差。石堡川灌区1982年至1986年,开始进行田间工程配套。配套工程由澄城、白水两县石堡川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管理处组织实施,国家提供水泥,灌区群众自采砂子、石子,投工投劳兴建,技术力量薄弱、国家投资不足、工程设计标准低、群众自采材料质量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差等问题极为普遍,造成了灌区末级渠系衬砌率低,建筑物不配套,量配水设施不全,工程质量差等先天不足。

(2) 末级渠系对已配套骨干工程的制约。灌区自1999年实施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来,虽还远没有解决骨干工程渠系水利用率低,渗漏损失严重的问题,但严重影响输水安全的险工险段及建筑物基本得到改造,输水能力基本恢复。干渠和八支输水流量已达到设计流量,但项目区输水配水到田间的末级渠系没有配套,成为输水入田的肠梗阻,形成了骨干工程改造与末级渠系改造不同步、不协调的新矛盾,严重制约着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效益的发挥。

(3)管理瘫痪加剧未级渠系老化失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至1997年实行末级渠系体制改革试点期间,灌区末级渠系基本无人管理,也无人维修。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末级渠系工程建设维护投入中的农民投入部分急剧减少。为了搞好新形势下的末级渠系工程管理,1997年后,灌区虽进行了末级渠系承包、租赁等形式的运营机制改革,但主体缺位和建管用相分离、权责利不统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工程重用轻管现象普遍存在,末级渠系老化失修日益加剧。

(4)加重了灌农水费负担。末级渠系中的斗口是征费水量的

计量点,末级渠系存在的计量设施不全、量测误差大;衬砌率低,渗漏水量大,其水量损失完全由灌区群众分担。用水定额高,水费支出大,水费支出占农业生产成本的比例高,农业收入的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用水的积极性。

4.灌区未级改造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完善投入渠道。根据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应建立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的资金投入渠道,把未级渠系工程的节水的改造与骨干工程的节水的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发挥节水改造的效益,真正实现灌区良性发展。

(2)规范未级渠系管理程序。未级渠系竣工验收后,加大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主推农民参与式灌溉管理,因地制宜,因段制宜建立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受益区群众对工程进行管理维护。协会依据工程、用水、财务等管理制度,坚持“自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决策机制;实行专业管理,明确管护责任,负责工程日常维护、岁修、绿化和更新改造工作,以协会执委会成员和会员代表为骨干组成专业护渠浇地队,送水至田间,服务到农户;实行“斗口计量,一价到户”的终端水价,实现“量水到口、配水到户、核算到亩、按方收费”;专人管理财务、资金分项建帐、专款专用、定期公布。灌溉工作根据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户的需求,由管理局、管理站,编制计划,统一调度管理。在农业供水生产时水费计收过程中,严格遵守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一结算的办法。水量由管理局统一结算,站、段、协会、用水户相互对口,微机开票到户。末级渠系水费计收严格执行四账、两册、一票制度,即水费、基层管理费、改造金、浇地费四本账,用水花名册、水量结算册和终端水价用水到户票据。坚持斗口计量、分类计价、一价到户、明码标价制度,全面落实送水、计量、收费、开票四到户和填写并公布用水花名册的制度,通过依靠全新机制和管理制度规范供水收费行为。

(3)指导做好未级渠系开发绿化工作。灌区干渠保护区宽度为2-3m,支渠保护区宽度为2m,斗渠保护区宽度为1m,折合面积1857.2k m2,土地资源丰富。由管理局规划,管理站指导做好各渠系维修养护及绿化,充分开发利用末级渠系的水土资源,在干渠保护区种植经济林木,在斗渠保护区系种植根系小的花椒树和黄花菜,开展形式多样的经营活动,为协会和斗渠管理者进行创收,积累资金,建立灌区未级渠系良性管理运行机制。

5.结论

深化灌区末级渠系改革与管理,不仅是减轻农民用水支出的关键,也是灌区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化其管理,使之成为一项惠民工程,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