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外时装教育的中国演义(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外时装教育的中国演义(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次长达8个月、涉猎多个省市、累积了十多个钟头采访录音的漫长记录,也是一次自采访展开以来就引发广泛反响的事情。激越的攻击者、委屈的申诉者、内部的爆料者……令采访充满悬念而变得有趣,但更多的目光无疑来自困惑的求学者。在走过最初的冲击、兴奋、激动、迷茫之后,大踏步进入中国的海外时装教育项目正在无序中走向真实的竞争力诉求。然而,基于信息的不对称与信息的局限,求学者依然真实难辨、无从选择。但高额学费、时间成本正在成为许多学子的教育消费困局。

2000~2004年,这五年,是中国时装教育史上非常有趣的五年。

在莱佛士早在1994年以拉萨尔名义试水上海多年后,大量海外时装教育项目就如事先约定般的在这五年涌入中国,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市场侵占、利益诉求、文化输出等种种价值观夹杂在外来者与本土教育界、商业界、政府、学生与家长消费者的多重利益关系下,显现出混沌的局势。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验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果?全球化形势下我们对世界教育的全面认识形成了吗?

法国的手工技艺传统与立裁方法?英国的恣肆纵横的创意设计?意大利的精湛工艺?比利时的前卫潮流实验精神?美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应用?日本的东方原型与工业制作……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名校的困惑

关于时装名校的世界排名,几乎就是一个迷局。

每个人、每个机构、每个传媒都会罗列出自己认为的,而更多地是从各类资讯中得知的清单。世界三大时装名校、四大名校、六大名校……各类说法层出不穷。

那么,抛开所有这些过时的资讯,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混沌思绪与膜拜心态,认识今天世界排名榜上的“常客”名校风采。所谓常客,指的是在五花八门的所有名校名单中上榜率高达90%以上的学校。

不一样的名校风采

纽约时装技术学院(FIT):有人宣扬FIT是时装界的哈佛,这或许言过其实。但不管如何,这是美国主义的胜利宣言。FIT首次进入中国,与浙江理工大学的合作是美中时装协会会长许权荣的操作。美国人永远强势地将其话语权凌驾于他人身上,以致引起所有人的抗议。时装教育亦如此。就连根是华人的许权荣本人也不容质疑地认为美国成衣标准代表着世界标准。而IFFTI(国际时尚技术院校基金会)主沼聪也反对这一说法。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圣马丁的标新立异是首屈一指的,以致几乎所有人都将其列于榜上,是各类排行榜的第一常客。但其教学是有失偏颇的。武侠小说中有一正一奇的说法。圣马丁给人感觉更靠近“奇”,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缺少少林、武当等名门正派的底蕴与气度。由于设计上的暴发户崛起奇迹,掩盖了今天成衣工业的其他更多领域在圣马丁的缺失,而这些正是英国时尚业的劣势。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BUNKA):几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名校。其对于中国来说有更多的亲近感,比如其东方人体原型、文化渊源、最扎实的日式专业基础教育、东方哲学的设计理念……然而日本过度素色调与制式文化让许多人认为其设计底蕴有所欠缺。这一说法也有问题,但设计元素中的一些缺失的确是事实。因为这尽管可以理解为大和民族特色,但对于欲在每个全球化领域都建功立业的中国来说是不满足的。其校园我去看了,发现堪称全世界时装院校中资产额最高者。

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服装学院:光芒四射的六君子风或许夸大了其实际的教育环境与成就,但其是那么地迷人,以致大多数人都无法忽视它。设计喧哗这一点难道不是与圣马丁相似吗?安特卫普只有钻石产业,以致无法立于世界时尚都市之林。而缺乏时尚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的时装教育,能是最佳成才环境吗?

当上述四大学院列举后,不难发现其微妙之处:为何大家都忘记最时尚的两个国家――法国和意大利的时装教育呢?其实也未完全忘记,但他们的上榜率在50-80%左右。

ESMOD:这家所谓最古老的时装学校有著更厚重的历史与传奇。可是,许多人认为其实力在迅猛地下降。首先,前些年被日本人收购了这一事实令其大受挫折。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一代表称其已不被法国教育部承认了,而教授也大量外流。不过,委托在法朋友查证过后发现依然为法教育部承认。

其次,它在全世界有太多分支机构。而所有有太多分支机构的学校都不可能会是最好的学校。为何如是说,下文将有更多评述。

马兰欧尼:来自米兰的这所名校也在中国活动频繁。而意大利的产业与时尚的底蕴也令其气度非凡。然而,其在意大利的地位正在经受着史上最严峻的挑战。

POLIMODA:新峒起的奇迹

我两年前在意大利访问时,打破砂锅地追问一位列举了三所意大利时装名校的业界人士:中国人总喜欢有个排名先后,如果非得要排个先后秩序,那么最好的学校是其中哪个?答:POLIMODA。

在这之前中国对这个学校几乎是毫无听闻的。然而,这个学院在近五年声名鹊起。一切都源于2006年POLIMODA的高层换届。

2006年3月,在佛罗伦萨市政府的邀约下,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菲拉格慕)跨国集团公司首席执行官Dr FerruCClOFerragamo博士出任POLIMODA时尚学院董事长(前任董事长为Gucci跨国集团公司全球人力资源总裁Renato Ricci)。

同年5月,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Gianni Versace(范思哲)跨国集团公司董事长Dr Santo Versace博士出任由学院与包括Gucci和Tod’s在内的34家国际顶级时尚和奢侈品品牌公司联合成立的POLIMODA SRL时尚管理学院集团董事长。Santo Versace要求无论是常规职业教育、专业培训,还是企业规划和产品设计咨询服务,POLIMODA SRL在各个领域都要占得先机,在业内独树一帜。

菲拉格慕和范思哲这两位国际奢侈品行业巨头出任POLOMODA领导后迅速调整了学院和集团的国际发展战略,并在2006年9月任命原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时装学院院长、“安特卫普六君子”幕后恩师Linda Loppa女士为POLOMODA时尚学院院长。Linda Loppa坚信,基于过去8年中每年10%的增长速度,POLIMODA将按着教育与培训、展示和研究、国际交流平台与创业咨询服务的战略方向延续成功之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简称埃菲或IFA)的法国合作方也在中国推行与POLIMODA的合作课程。

2008年下半年,佛罗伦萨政府

又特地把一个皇族贵族的行宫Villa Favard批给了学校,又拨了大笔款对壁画、雕塑等进行复原及其他维护。POLIMODA中国代表严骏说,新校区可能2011年就能建好,届时将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教学场地。

看来佛罗伦萨对POLOMODA倾注了足够多的心血。

令人惊奇的是,POLlMODA竟然是“政府投资的私立学校”――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其组织结构、运作都是私立的形式。确立为私立学校形式是因为在意大利教育界私立学校才能收费(公立学校不收费),但其定义又很明确:是非营利机构。这的确让人费解。现在,POLINODA的传奇令人亢奋:中国有这样的后来居上的机会吗?

是否重新排名

法国的时装学校显然在适度规模化的全球浪潮下已显得有些茫然失措。即便不能说丧失竞争力,也至少可谓对于手工定制的传统抱残守缺、过于迂腐。

毕竟大学的经营尚需要考虑到其他元素:如资本积累、国际化、新产业需求等。

BUNKA的上属集团文化学园理事长大沼淳就说起法国曾经邀请其到巴黎投资新学校。但其表示做一家BUNKA已经很辛苦了,无力新的投资了。不过,前些年他的一位同胞用另一种手段实现在法国做教育:收购ESMOD。当我为此向北京ESMOD校长叶润德求证时,其辩解颇为有趣:收购者其实也是ESMOD的学生。

对法国体系未顺应现代成衣大工业的发展特点的评论也许没有错。不过,今天一些批评法国体系的业界人士却忘了圣马丁其实亦有此嫌疑。

但是又有哪所大学能面面俱到呢?中国这些年来的大学扩招带来的学科膨胀也许算做到了面面俱到,可是泡沫化还不如保守些好。

寻求一种新的排名方法的诱惑很大。比如在FIT、圣马丁、BUNKA的基础上加上PQLIMODA?还有一位教育业者建议以MBA的排名标准来评比时装院校。可是适合吗?不过这并非本文的主旨。

名校标准谁定

大师?

这是最直观、最被推崇的大众评价标准。依此,FIT培养拉夫植劳伦、卡尔文・克莱恩;圣马丁培养出约翰・加利亚诺、亚历山大・麦克奎恩,BUNKA培养出山本耀司、高田贤三……是最显著的成就。

不过,这能成为真正可靠的评价准则吗?许多院校领导都觉得很难。李珂玲就说你看张肇达以及国外许多大师就都没有经过专业科班学习。此外,作为时装教育产业,一两位大师自然远不能说明问题。

一线品牌录用率?

这也难以成为广泛信服的标准。尤其如新贵POLIMODA似乎占据着先天的优势。而且本科生就业的全球化态势尚未完全形成。

引领时尚风潮?

这一点来说,圣马丁的标新立异、安特卫普的实验精神、日本BUNKA弘扬的东方文化……似乎均有表现。但许多名校、如FIT在这方面就显得毫无成就了。

那么,还有什么标准呢?

时装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不管如何,在初步解决了关于名校的一些基本认识后,对接下来我们关于在中国的海外时装教育项目就有更多的认识基础了。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尽管法国的世界时装名校不多,但法国时尚的至尊地位导致业界依然将法国时装教育作为优先选择。于是,来自法国的教育资源似乎最多。

就单一学校而言,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则算最具影响的院校,因为其在中国有多达三所姊妹学校: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和广州大学。最近还有大连的鲁迅美术学院也将步东华大学之后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合作探索。同时,其在上海还有一家连锁校上海装苑文化服装学校。

推广网络最大的院校则是圣马丁的上属大学伦敦艺术大学,其在中国设立了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香港等多达五个代表处。

而最早进入中国、教学项目最多的无疑当属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其在东华大学(1994)、北京服装学院(1997)、长春大学(1999)、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3)、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04)、武汉纺织大学(2005)、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2008)、云南民族大学(2008)均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中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宁波莱佛士学院含有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专科教育部分。

此外,私立与民办教育机构则有P999年创办的香港莱佛士国际学院、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专修学院、与广州大学科技贸易技术学院(该学院2006年结束与广州大学的挂靠关系,更名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2002年合作的广州莱佛士设计培训学院、2006年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合作的北京市朝阳区莱佛士教育培训学校、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上海中发教育投资公司合作举办的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由合肥万博教育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的万博科技职业学院、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东方大学城高等教育有限公司举办的廊坊东方专修学院等。

更大的动作是2008年斥资20亿元整体收购了廊坊东方大学城。

此外,不在中国办学、却在中国招收留学生的则有很多学校。最著名的无疑是伦敦艺术大学,其在全中国设立了五个代表处。而POLOMODA、马兰欧尼、以及法国多个学校都在中国设有办事机构、或代表处。

时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比较

生源质量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最让运营机构困扰的当属生源质量问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简称埃菲)运作的两个项目中的非学历项目原本定位于招收欲自我提升的在职人员以及有强烈兴趣的时装爱好者,然后最终招到的是高考落榜生。其他几个非学历项目莫不如是。其副院长周晓呜曾自嘲:”大家这条路都走不通,都转到高考落榜生上抢啊。”

这就带来一个尴尬的问题:这些外来时装教育自称教育品质更高、项目收费也高得多,但是生源却差得多。这就导致最终的产品――所教授的学生反而整体不及本土学历班教育。

在拥有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学历项目中,即便是广受好评的东华中日班开办时也因为知名度等问题而比服装学院普通班录取分数线降低50分。直到运营多年后开始有了品牌效应,去年很多省市还高几州上海则比普通班差一分)。而李珂玲说东华更注重的是另一标准“第一志愿率”,她说2003年开办时第一志愿率是0,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这个项目),当时的中日班就读学生还是从普通班调剂过来的。而去年第一志愿率则达到了88%。而IFA学历班录取分数线则一直与普通班保持一致。浙江理工的中美合作班则现在普遍高出省控线十多分至二十多分,第一志愿率也比创办时大幅提高。

招生情况

非学历项目中,招生是学校经营上的首要问题。招生推广模式其实在几个项目中颇为类似。如百度关键词、硬广告宣传、新闻运作、传单发放、渠道。不过,表现出来的招生绩效却大有不同。

由于大多是2002年~2004年这三年内进入中国市场,故其招生绩效具有可比性。目前看来,装苑的招生情况不太理想,学员不到100人。而埃菲的非学历班则有200多人,但因为外教(多达十多位)成本最高而也自称尚处于亏损状态。而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简称“上大巴黎”)也在招生成效与成本控制上把握得较好,且擅长制造与抓住新闻事件进行炒作。如在世界超模娜奥米植坎贝尔来华时聘请其为名誉教授,但其代表闪烁其词不肯透露学员数量实情。莱佛士显然力度更大,成效也比较显著,但至本文截稿时尚未得到其数据。一些学校对经营情况讳莫如深,含糊说的数字也跟我暗地调查到的数据有较大出入。

此外让人不禁丧气的是,在迄今为止不到8年的时期,招生,情况与攻击性流言情况竟然成正比:即愈攻击同行的机构招生情况相对愈好。这也体现出对于生存来说,短期内的市场进攻性来得更为重要。据记者长期观察以来,装苑对同行的是非流言是最少的,却招生情况最不理想。当然,这两年这一状况正在得以改善。品牌管理

对于学校品牌来说,首先体现在命名上。莱佛士与IFA的命名是最具辨认度的。本来这两个名称堪称更具品牌概念,然而却也有着各自的崎岖道路。莱佛士进入中国时最初命名为“拉萨尔”,这一名称至今仍很难让人改口,据称不后来与加拿大方发生纠纷而不得再用拉萨尔概念。这从品牌运营的角度来说是痛苦的。而IFA则体现在中外双方的不同认识上,最初是从国际时装院校(0nternational Fashion Academy)英文缩写而来。外方欲做IFA品牌,所以巴黎学校叫IFAPAris,上海学校则称IFA Shsnghai,而只译名为“艺法”――艺术在法国的意思。最初三年制项目被外方称为“艺法―巴黎―上海”。这一以法国为中心的说辞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中方的情感,登记中文名时被坚持统一称为了“埃菲”。装苑的称谓则是经营方并不想要的,但国内没法注册文化品牌,故这一连锁校只好把文化学园旗下的著名杂志“装苑”作为学校名。而各院校的学历合作项目则基本上名字很长,不利于记忆。

品牌宣传方面,毕业秀几乎是每个合作项目最大的动作,各项目也非常注重。而在这一点上,IFA做得最宏大。因为邀请的领导、领事馆、媒体等嘉宾太多了,需要操作三场秀。前不久在尚街的毕业秀就整整做了三天。文凭

文凭在中国是个很大的问题。一本还是二本?国外学校文凭中国教育部是否承认?这些问题都成为中国学生与家长交钱与否的重要考量。这也是非学历项目招生的最大困扰。

目前来说,只有身为211工程大学的东华是国内一本,故其充分享受了国内名校的知名度效应。即便是FIT、IFA最初都是与当时东华服装学院院长张渭源联系的,后来却被张建议到其他学校。除了清华美院挂的清华炫目招牌外,东华堪称中国最大时装教育品牌之一。许多同行均称莱佛士一开始很聪明地借用了东华的前缀名义。

有识之士都在期待中国的文凭至上观能降温。然而大多数家长与学生并不买账。

外教师资

外教是个敏感问题。

教育部2006年5号文件提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目前很多项目实质上都达不到这一标准,对此外界多有非议。

浙江理工每年只有2位FIT教师来来集中教学两周,东华则每学期日本教师来教授1个月,此外就是一些外语课程。浙江理工的理念是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事实上其教师大多去FIT培训过,为此他们特别向浙江省教育厅作专题解释,作为相当于50%的外教标准。这已经是特别处理了。而东华则更符合导向。除了日本教员教授一个月外,还长期聘请了英国与法国的教员。

埃菲大量外教的长期驻扎更无任何问题。

从培育自我长期教学水平与竞争力来说,浙江理工的做法其实没什么不对。那么,教育部的导向也并非完全正确。所幸其并非正式政策。

教学管理

在学历教育中,目前大多是中外双方共同管理。但亦有差异。如东华中日班以中方管理为主、日方协助,其教学管理中的一大特点是要求中日班的教师必须坐班制(普通高校教师均不坐班)以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受BUNKA影响。而埃菲则双方权力与实际操作都各有侧重,比如市场运作上,宣传册与网站的制作、海外项目的招生都表现出外方主导,而政府关系、档案管理等则以中方为主。尤其是法方对于管理的严肃性――这一点可能很多学校很难想象。周晓鸣闲聊中说过一件事情,某次开理事会我们中方学院的院长进来会场也被法方老板顾思明“请你出去”而轰出会场。因为理事会为法方2人、中方2人的4人制,中方院长并未进入该理事会。虽然法国人的很多傲慢贵族做法经常伤害中方以致“一开始我们吵得很厉害”(周晓鸣),但一些严肃性做法却也促进了组织的规范化运作。

对于日常教学细节管理来说,非学历项目更不容易,尤其是旷课现象非常严重。通不过考试的情况也很普遍。严肃认真的学校管理者往往左右为难,处罚过度亦不能辞退学员,因为招生本就不易。

在深入多个学校的学生调查后,发现在非学历项目中,教员与学员的流动性大是另一个问题。尤其是在几个法系学校与莱佛士中,这种流动性尤其大。尽管一些学校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更坦率的周晓鸣就说了埃菲的非学历班与上大巴黎、莱佛士这上海的三家学校间流动的确比较频繁。至于装苑,则从其他学校流过来的学生也有几个,流失的学生则很少。而教员则因为日系,与其他国家体系基本不会流动。

不过,流动性在海外也一样。比如一位巴黎的留学生就这么说,“我知道的有很多人已经不打算接着读第二年了,不过哪个学校都一样,听说以前的学长姐们也是ESMOD的换公会(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学校),SB(Studio-Bercot)的换ESMOD,总之是看着别人的好”。

教育经营

目前看来,莱佛士的运营似乎最成功的,尽管其有过度产业化之嫌。日系的非学历教育明显落了下风,装苑招生不够理想,年收费也仅仅3.8万,故这两年刚刚财务持平。另一家同属日系的上海德瑞斯美服装学校甚至早就倒闭了。法系的名望似乎最高,合

作项目最多。但可能上大巴黎更关注盈利性诉求,节省有道而有盈利――可惜的是其在我参观过的学校校园中形象是最差的。埃菲虽然收费较高但成本也高,也是这两年刚刚持平(前几年的亏损是国内大学在填补)。美系的进入最早(更早的莱佛士自然不算一个有积淀的服装教育强国中的名校),中国广大院校与其合作的意愿都很强。浙理工艺术类只收2.2万元年学费(工程类1.6万),尽管是最低的,但招收的学生较多,收益也挺好,于是就把盈利部分拿出来做了优秀生留学奖学金。东华中日班年学费3万,盈利状况也很好,于是加大了投入,聘请了更多非日系的英法教员。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项目,教育部的主导方向是公益性的。然而,公益性导向就能办好教育吗?今天我们艳羡BUNKA那全世界资产额最高的时装院校教学楼,却也是其私立性质苦心经营数十载的成果。有钱了,就有最好的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资料室等教学条件。

与其我们刻意地追求公益性诉求,不如说最紧迫的问题是需要大沼淳这样的教育家来办教育,而不论公立私立形式。

奢侈品管理:新的热潮

另一个领域比较普遍的是近年来越来越火爆的奢侈品管理教育培训浪潮。这股浪潮为何那么强烈?这或许本就有现代时尚产业发展到“大时尚”、“大时尚集团”后产生的需求吧。

海外奢侈品管理教育

顺理成章的是,这一教育项目的始作俑者正是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作为。

P990年,LVMH集团在法国ESSEC管理学院推出了全球首个奢侈品管理硕士专业。推动者正是历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副教授、LVMH集团全球人力资源主管、副总裁兼董事长高级战略顾问、常务副总裁的CONCETTA LANCIAUX博士。

其后,许多欧洲院校纷纷开设奢侈品管理专业。法国INSEEC商学院、HEG日内瓦管理学院、IUM摩纳哥国际大学等纷纷开设这一专业。

不知是否因为奢侈品管理源于欧洲,美国的商学院一直放不下身段来开办奢侈品管理专业。不过,多年来学生们的强烈要求终使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开设了奢侈品营销MBA。

意大利POLOMODA时尚学院开设了专为产业提供人才的奢侈品管理硕士课程,成为业内一枝独秀。随后,意大利排名第二的著名商学院,米兰理工大学mip商学院自去年起加大了奢侈品品牌和设计管理MBA课程的学术资源投入和市场推广力度。

今年4月,苏格兰名校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亚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在伦敦开设分校GCU London后推出全英第一个奢侈品品牌营销MBA课程。之前,英国只有老牌名校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在其设计硕士课程中设置了奢侈品品牌管理专业方向以及私立的伦敦欧洲商学院开设了奢侈品品牌营销管理硕士课程。

世界各大知名院校纷纷调整方向,要么增加MBA课程的奢侈品营销管理专业方向,要么开设细分的奢侈品营销管理专业学位。

中国的奢侈品管理教育

多年后,也就是2006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领头羊,联手法国时尚学院与巴黎HEC商学院推出高级时尚管理项目。包括全球化、战略与创新,品牌管理,沟通和零售,消费者行为和产品策略,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时尚文化、创意与设计,等六个模块共18天的课程,收费人民币98,000元(2010年~201P年度收费标准)。外加一个选修模块“巴黎国际体验-时尚产业的精髓”8天费用7,800欧元。这样的教学模式几乎也成为后来者的参照标准。

2008年,有着丰富的海外与国内高端教育项目运营经验的严骏创办的意国时尚公司跟着联手北京大学、POLIMODA、时尚芭莎(中国版)推出了奢侈品管理项目(EPFM)。涵盖了时尚与奢侈品管理概论、时尚与奢侈品品牌管理、时尚与奢侈品营销管理、时尚与奢侈品文化传播、时尚与奢侈品零售管理等五个必修模块,及赴意大利POLIMODA时尚学院和法国ESSEC高等商学院继续深度研修的可选模块。除了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研究院院长贺志强、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等企业高管外,这一项目还以收费最贵、明星学员多而著称,如李静、马艳丽、瞿颖、王海珍、李宗翰、戴军、边彦阳等。

2008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意大利博科尼管理学院联合打造的“复旦一博科尼时尚与奢侈品管理高级证书课程“正式启动。中国完成该项目学习,所需花费约为75000人民币。早在2005年7月,复旦大学就曾经与意大利博科尼大学管理学院以及法国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共同合作了“中国一欧盟品牌建立与时尚产业管理课程”。该项目是当时中国首个聚焦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管理研究。并获欧盟Asia Link基金支持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新课程的开设积累了原有的时尚课程教学经验,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招生范围。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和米兰理工大学商学院(MIP)开设国际顶级品牌高级课程。首期收费9万元包含了上海与米兰两地的所有费用。今年第二期随着内容放入增加调整费用上升至108,000元。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动作更大,于2007年12月8日成立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该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推出了奢侈品管理方向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周末班(学费两年30000元)、国内首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费共计4万元人民币书费、食宿费用另计),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设计学院合作的1+1双硕士留学项目(国内阶段40000元/人/年,国外阶段7000英镑/人/年)。此外,还有为大连0BAC国际品牌引进中心定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

奢侈品管理教育问题

现在看来,奢侈品管理培训市场的发展尚未出现太多的泡沫与乱像。不过,有些情况还是出现了:

(1)有些项目生源质量在下降。

一位时装品牌公司总经理在参加了清华项目后,第二届介绍其下属来参加,第三届则安排了其公司的中层来参加了。这就直接导致其生源层次的下滑。

(2)师资问题。

“学术上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是一回事,但关键是谁讲。”一位学员如是说。许多奢侈品管理专业的学员都反映国内的师资还是觉得相对不满意,而国外的师资尽管浪费不少翻译时间,但还是觉得比较好。我也旁听了其中一些项目的课程,同样察觉到这个问题。

一些项目由于是国内院校与一家国外大学合作,于是外教资源集中在合作的国际院校中。而有些国际院

校的奢侈品产业授课历史不长、专业度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相比之下,北大与意国时尚的合作项目由于严骏的长袖善舞而师资迅速国际化了,而不只限于POLIMODAo尤其是上述的全球第一个创办奢侈品管理专业的CONCE厂TA LANCOAUX博士、以及同样来自法国的以提供奢侈品品牌转型和重塑咨询服务著称的Uch e Okonkwo(严骏称全世界奢侈品书籍就那么三四本,这位年轻的女士一人就写了两本,《Luxury Fashion Branding》与《Luxury Online》)

(3)时间安排。

不少项目的学员反映时间还是太短,深度不够,许多内容有蜻蜒点水之嫌。一个模块三天的话“搭一个架子都来不及”。尤其是战略决策、管理两天也讲不完。

(4)有待成熟。

有些项目启动不久,不论是招生还是师资都不够稳定与成熟,甚至还表现在课程设计上变动很大。比如,上海交大安泰学院的国际顶级品牌高级课程仅仅开办了一届,今年的第二届的授课内容就有较大变化。首期包括导入模块的国际顶级品牌产业及发展趋势,奢华体验模块的国际顶级品牌的形象分析、市场深度分析、新竞争力优势、品牌建设,品牌真谛模块的国际顶级品牌的诞生、拓展、品牌突破点、关键性流程。今年则变成了导入模块的国际顶级品牌产业、管理,体验奢华模块的如何通过客户体验建立品牌、客户体验中的品牌建设,品味时尚模块的时尚与奢侈品文化解读,品牌真谛模块的国际顶级品牌的诞生、拓展、客户沟通和服务管理、公司竞争优势,总结模块的中国奢侈品的品牌战略。

即便是北大意国时尚的项目“2008年的课程与今天的课程又不完全一样了,现在集合了设计、营销、管理等专业更完整的课程体系”(严骏)。

(5)时装院校还是商学院

到底是时装院校开办的奢侈品管理专业性强,还是商学院开办的类似课程来得更具商业操作价值?目前看来,在商业领域更具深度与沉淀的商学院胜出。在商学院纷纷聘请大人物出任教员的形势下,服装学院的本科营销管理课程的师资简直不如求学者法眼。一位在法国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曾经到ESMOD面试过奢侈品管理专业,后来听说中国本土举办的北大POLIMODA短期培训师资力量后立即感叹ESMOD的奢侈品管理师资与课程的低端。在ESSEC、(FM的高压下,传统的ESMOD、MOD"ART、Studio-Berc ot等有纷纷被打入二流的感觉。哦,非学历培训战胜了学历教育!

雄心勃勃的POLIMODA会为时装院校夺回荣誉吗?

(6)竞争的悖论。

“我们现在与复旦、中大也有合作。业内不怕竞争,越害怕竞争越做不好。所以我看国内奢侈品课程不是多了,是少了,远没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步。”谈到竞争,严骏说道。

然而我深表怀疑,奢侈品管理有那么多独特性吗?许多普适性的管理与营销课程MBA里讲过了……有必要开那么多吗?严骏回答,是没必要开那么多。里面可能会用到MBA的理论与分析工具,但所有案例与讨论的事情都是围绕奢侈品产业的。不是有意神秘化,而是更专业了。我们并非那么地强调学术化,而是强调业内的信息、决策过程、人士,所以我们更多的请业内的人士远远更多。

就我个人听过的清华的一个公开课程来说,我是不太满意的。

严骏也承认许多学校或项目很难请到足够优秀的师资,所以之前的“奢侈品课程不是多了,是少了”的言论也不一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