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策略及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特定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课堂存在”作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在充分认识其价值的同时,还要保持理性的思考,要加强操作策略的研究,使它切实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合作 探究 策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1-02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从教育的操作层面看,这种学习方式目前虽被广大教师定为一种倡导,但不少人觉得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实际效果不理想,甚至存有误解,认为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合作”,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适得其反。下面以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例子,谈谈如何使合作探究式学习真正“探”出实效。

一、建立小组,作为探究的前提

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同学之间合作进行,因此,如何分配好合作小组使之不流于形式便成了探究活动能否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组内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提反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对分组的形式加以尝试与优化,而不局限于固定不变的分组模式,比如有时为了营造竞争的氛围,尝试按男女生进行分组;有时为了合作的密切按兴趣进行分组;也有时为了合作的便捷按座位实施组际合作形成大组等多种做法。

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所以探究小组建立之后,还要召开协商会,进行组内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各组均由组长、记录员、监督员、发言人等成员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可以轮流当。并进行合作意识的教育。

二、选好内容,提供探究的市场

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提倡探究式学习,就不管什么内容都戴上“合作探究”的帽子,以显示其先进性。其实,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也不需要样样都“探究”,合作探究式学习只是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它需要和其他几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用。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围绕“既然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长方形的周长是长与宽的2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等于某个数值的若干倍数呢?如果是,小组中猜一猜可能与哪个数值有关系?”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这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旧知,也是圆周长这个新知的生长点,它为探索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提供了一个思路模式。

三、教师引导,构建交流的平台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如在学习乘法简便运算时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分组讨论25?6怎样计算简便些”“哪些数相乘积的末尾有0――探讨乘法简算的规律――互相交错出题”这样不同的合作环节,前者由于教师将讨论内容限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学生思维的翅膀无法展开,尽管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看似热烈,其实没多大的思维含量;而后者几次的合作探索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有广阔的空间,经过组内反复论证,最后全组达成共识。

2.师生合作,指导探究。当小组展开合作探究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要置身于探究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方法、时间、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如果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指导。例如,学生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几个小组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始终将近目光停留在“数位”上,从而使探究活动受阻。此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将探究思路引到“数字之和”上,使探究活动能正常进行。

四、注重过程,进行科学的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能否实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优越性,发挥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就必须借助于评价这一催化手段。科学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雅萍.浅谈如何打造合作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