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必须是学生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问题,而实质上已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毫无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课程价值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那就要引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兴趣。

在我们从前传统的教学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得老老实实地不许乱说话乱动,这样下去,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什么不懂得问题也不敢问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对学习教学丧失了信心。心理学上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并从中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超市购物,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和同桌交流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随着学生的提问,他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了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面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数用意识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起点是认识1/2,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画一个苹果,一把刀平均切成两半,教师表示出1/2还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把一个圆分成两半,告诉学生所以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理解了1/3、1/4......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我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仍有几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发展学生的意用意识。当然,小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是几节应用题课所能解决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