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区街道残疾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区街道残疾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和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在上级残联的正确领导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解放街道残联通过结对帮扶、培训就业、政策保障、创业引导等多种途径和措施,使得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教育、就业、康复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受自身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一部分残疾人的生存条件、环境仍不够理想,生活、就业、康复等存在诸多困难,应当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加以改善和解决。近日,解放街道残联利用工作检查、问卷调查和家庭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街道7个社区268户334名(占街道总人口1.1%)残疾人(其中,肢体残163人,脊柱残疾4人,精神残疾47人,听力残疾30人,语言残疾5人,智力残疾34人,低视力残疾46人,盲残疾5人)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状况 (一)生活状况明显改善,但仍处于基本生活线上。 由于残疾功能障碍影响了生产劳动,使许多家庭因残致贫。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 33人被纳入了低保,占总数的25%。部分残疾人自强、自立,通过自身扶持或外界援助,逐步摆脱贫困,生存状况有明显好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秀城桥社区的兰平根,自己开了个小型印刷厂,年收入不菲,同时吸收了多个残疾人就业,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菜花泾社区的祁秀兰今年58岁,丧偶多年,因类风湿关节炎致四肢残疾,长期瘫痪在床。在街道帮助下进了托老所,每月还享受政府特困残疾补贴,生活无忧,使其在部队的儿子能够安心服役。但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残疾人的生活仍处于困境。如有的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有的残疾人如果不计算政府补助,一年几乎没有收入;有的残疾人家里没有彩色电视机、冰箱、电脑;少数残疾人家庭还未装电话,生活和信息现代化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大部分残疾人家庭生活在社会平均线以下。 (二)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准点上。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结对帮困、救济扶助、收养安置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残疾人社会保障有了明显改善。据统计,街道334名残疾人中,有7人与市委,区委进行了贫困结对,有110 人参加了医疗、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占 12.3%。有33人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占25%。有4人领取《特困残疾人优惠证》,4人享受重度特困残疾人补贴。但调查同时发现,有35 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0.1%。作为城镇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的一些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挖掘和发挥,其服务水准较低,还无法满足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和文化活动的需求。调查表明,许多残疾人没有参加过一种社区康复医疗文化活动,这说明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训练工作还比较缺乏。 (三)扶残环境正在形成,但仍处于较弱关注度上。 近年来通过各级不懈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每年开展的“助残日”等重点活动,呼吁引导全社会关心理解帮助残疾人,使扶残助残的风气在社会上逐渐形成。街道广泛开展与贫困残疾人家庭“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活动,将贫困残疾人家庭列入政府帮扶活动的重中之重。组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节假日走访慰问和捐助,赠送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人用品,开展法律援助,从不同侧面、不同渠道、不同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为残疾人家庭排忧解难,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一些实际困难,也极大改善了残疾人的社会地位。但客观分析这些帮扶行动,社会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总体关注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经常性制度性的宣传少,临时性应急性的宣传多;社会自觉主动扶助的少,政府组织推动的多;根本性长期性的帮扶脱贫少,象征性短期性应急救急多。 二、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相对偏低。 由于受自身身体残疾和外界条件如经济能力、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根据统计,334名残疾人中有不到5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是中途退学就是根本没有上过学。尽管如此,但他们渴望生活,想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来养育自己,不愿成为社会的负担,但因为身体功能限制和学识能力偏低,在当今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和用工技术条件提高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绝大部分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仅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开支。由此带来的另一问题是残疾人的婚姻状况不尽如意。有的即使结了婚,往往因为经济能力、住房条件、生理因素(残疾)、双方性格等原因状态不佳。有的只能终身未婚。同时在一部分残疾人中也存在着依赖思想,他们不充分利用自己特长和优势,不注重发挥自己尚有的能力,总想依靠社会救济,有“等、靠、要”的思想,年复一年地盼着政府的救济,形成了只输血,不能造血的状况。 (二)社会助残尚有差距。 在少部分单位和一部分人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关心残疾人的问题。有的把残疾人当成残废人,认为每年救济几个钱,发放一些衣被,让他们能生活下去就算完成了任务,不注意发现和发挥残疾人的某些优势,安排和引导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尽量发挥残疾人的作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反映在少数人身上,则表现为:对残疾人的艰难与困苦熟视无睹;对残疾人的需求,不闻不问;对残疾人的呼声,充耳不闻。残疾人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三)一户多残雪上加霜。 调查中发现一户多残是特困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主要根源。他们基本无劳动能力,日常生活仅靠年老的长辈或 亲戚扶助,靠政府救济,靠社会接济。他们住危房、穿破衣、吃素食,生活极其艰苦。例如:秀城桥社区的陈锦祥本人无业,夫妻双残,妻子退休工资只有500元,生活极其困难。菜花泾社区的郑洪山本人无业,夫妻均为视力残疾,郑洪山退休工资也只有600元。 三、对策建议 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就解放街道而言,总人口约3万人,残疾人334人,占1.1%,涉及266户家庭。因此关注和安置好残疾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也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残疾人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上述及其它种种因素,绝大多数残疾人实际上还处在社会边缘状态。改变残疾人工作中还存在的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帮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起走上富裕、健康之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当前残疾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完善政策法规,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根据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的实际,明确规定依一定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置残疾人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依法维护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利。二是发挥福利企业集中安置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福利企业的减免税政策,继续鼓励社会创办福利企业。民政、税务、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要加强配合,共同做好对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情况的检查监督,切实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三是鼓励残疾人个体创业。配套相关优惠政策,如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待遇。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 教育、就业、婚姻是残疾人的三大难题,也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尤其就业问题,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残疾人的教育程度、残疾人的职业能力,明显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而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又影响了残疾人的婚姻。因此,各级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加强残疾人技能培训。对有劳动能力且愿意接受培训的残疾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提供方便,积极主动组织培训,并在培训费用上给予减免优惠。残疾人参加培训,取得区以上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区残联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以充分调动残疾人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整合社会资源,健全保障体系。 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确保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切实保障残疾人的生存、生活、健康以及劳动、教育等权利。一要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在贫困残疾人应保尽保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低保范围,并为享受低保的残疾人本人的低保标准可比健全人提高10%—20%。二要建立健全对残疾人优惠照顾政策。在原有一些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关新的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帮扶工作办法,如免征个体从业残疾人有关税收、对接收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为重残无业残疾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建立重残无业残疾人员养老补助金和医疗救助金;对残疾人康复及购置用品用具给予补贴;为残疾人个体经营者、非正规就业者和福利企业退返残疾职工实施养老、医疗保险补助。同时抓紧政府其它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让残疾人切实得到好处。三要强化社区服务。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现残疾人各种需求的基层第一线。各级应重视社区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发挥社区功能,以社区为载体,开展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项目。 (四)加大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加大舆论宣传的覆盖面。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积极宣传残疾人事业,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组织好“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爱护残疾人、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