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儒佛关系之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儒佛关系之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儒佛道以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艺术方式存在,它进程与历史可说是文化传承,“关乎以文,而流化天下。”儒学作为此文化表现主体,其作用,意义等各个方面塑造都直接关系着对社会文化生成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仁爱对整个社会影响作用,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一种形式,面对应用已日趋普遍传统儒佛仁爱思想,本文在全面研究分析我国社会心理等现,总结分析我国仁爱思想对社会影响与引导经验与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并兼顾仁爱文化特征,在立足于儒佛道德与我国法律特征基础上,在方法上积极探索,在理念上勇于创新,以不断进步姿态来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法律完善。

关键词:儒佛 仁爱思想 引导社会 作用

儒家思想传统中,儒佛总是形影相随,既有“至圣”又有“亚圣”。儒曰“成仁”,佛曰“取义”,他们宗旨也始终配合。儒与佛思想被合称为“儒佛之道”。儒创立了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也是儒治国之道,体现了人道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政府都是适用。而佛进一步发展了儒“仁”,认为“仁者无敌”。并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学说,认为君主实行“仁政”,则可以得到人民拥护,反之,则会失去民心。这体现了佛“民贵君轻”民本思想。在教育方面,儒并没有直接提出人性善恶观点,而佛却提出了“性善论”。并且更注重于道德教育培养,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间正确关系,并上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之间关系,封建秩序稳定与天下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综上所述,以儒佛为代表儒家文化,不靠武力,就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广大儒学文化圈,在世界思想史与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地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笔多么可贵文化财富,多么经久不衰治国方略。我们必须要对其仔细研究,应用与当今社会,应用于积极建设与谐社会中来。

一、儒佛观点――一个无法回避价值观问题

在儒、佛之典籍中, 有诸多关于水论述。三圣以其独到视角, 以水之诸多物性折射、拟喻先秦儒家之道, 以水喻德, 以约见博。以水之混混盈厚、源远流长喻道论之本源意识, 皆以仁爱、孝义 为修身之本; 以水之奔腾东往、百折不回喻儒家达观、进取之力行哲学; 以水之润泽万物、去污就洁之性喻儒家礼乐教化之社会道德。循着两千多年来,儒佛所倡导以仁为本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稳定、与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今天,我们仍能从中得到有益启发。正确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基础。两千多年来,儒佛所倡导以仁为本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稳定、与谐、发展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发。

儒学重心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方面,他们所提倡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及人格追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人类价值,人理想人格价值,人独立人格价值与人社会价值。儒佛强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有高于其他物类价值,这种价值突出地表现在人有道德意识这一点。他们把人善性作为人们追求善、成就善心理基础,把人道德意识作为人们追求道德价值、成就理想人格心理依据。他们理想人格就是以人皆有之善性为基础,即所谓“仁爱”,认为人类向善需要,就是人们追求理想人格心理原动力。这种理想人格实际上是一种理想道德人格,代表人生最高价值。儒佛认为,对理想人格追求,不能仅限于认识,更重要还在于“躬行”,即道德修养实践,也就是要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并提出了“内省”、 “反求诸己”与“养浩然之气”修养方法。因此,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可与接受,都需要有一个率先践行示范这一核心价值观集团,这种价值观即使再好,也很难走出倡导者头脑与学者书斋,成为普遍行为准则。

二、儒佛异同――影响价值观之关键性因素

从理论核心、主体与培养方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理想人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阐释,体现了儒佛在理想人格方面承变。先秦时期,各家学派都对理想人格做过不同探讨。在儒家学派中,理想人格有着极其重要地位。如果我们用发展眼光来看待,就不难发现理想人格也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 “仁”是儒思想核心,儒理想人格最终要达到“仁”精神境界。佛对“仁”定义要儒具体一些。而且这种“居仁由义”修养方法也大大深化了儒“仁爱”之道,使得理想人格修养理论更加可行。儒理想人格分两类:君子与圣人。圣人是理想人格最高境界。儒认为即使是被颂扬尧舜,也未必达到了圣人境界。

三、佛儒融通――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儒提倡通过实践去完善理想人格。儒一贯重“行”,儒认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行义以达其道”。在儒看来,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儒还通过宰予白天睡觉事,告诫弟子衡量一个人品德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儒就是以“言必信,行必果”为依据对弟子进行表扬。在儒看来“巧言令色”“言而过其行”都不是道德高尚人。总之,儒要求言行一致,其是着重于“行”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佛理想人格培养,在继承中又有所发展主要体现为:第一,尚志。佛也重视“志”。佛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在佛看来,志是理想人格中最主要部分,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不断使志向更加高尚,人只有“持其志”,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就如同掘井一样,“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佛也强调意志磨练,尤其是逆境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举于市。”都是因为他们经受住了困难磨练。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应该全面认识与分析影响,充分利用丰富思想资源,改造与重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M].人民出版社,1998

[3]杨伯峻.佛译注[M].中华书局,2000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5

[5]龙雪津.论儒对儒家理想人格建构[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

[6]何永强.佛关于理想人格理论建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