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思品课教学中实践生活化教学,就是要依托学生生活,挖掘生活资源,在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境,拓展教育渠道,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思品教学中,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生活化

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品课教学“生活化”着眼于回归真实的生活,优化思品课的课堂教学,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依托生活,激感

情感的沟通是心灵的桥梁,教育教学只有在情感上打动学生的心,才能引起他们的理性思考。没有感情的说教,再好的理论也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若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就必须依托真实的生活事件,挖掘最丰富的生活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展开丰富的交往活动,使学生消除心理屏障,打开心扉,主动接受教育。

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使其提高认识,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坚持将情和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情为先导,以理促升华。“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热情点燃学生的生命,用哲理启迪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教师与学生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双赢”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在思品课教学实践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开发生活资源,创设真正“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要使教学情境真正“源于生活”,要着力于以下几点:

1.生活情境易于体验

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就对教师创设情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放下姿态,“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关注他们的生活,以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尊重他们的身心发育特点,不回避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挖掘真正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的生活素材;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节拍”了解学生因社会生活变化而带来道德认知和判断需求,使思品课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贯通,真正切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2.生活情境富有意义

挖掘学生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精挑细选”,多挑选能够让学生有积极生活体验的情境,过有意义的学习生活,避免过多负面消极情境对学生的影响。

3.生活情境再次加工

生活情境的再现是简单的“重现生活”,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加工改造,使之能赋予学生已有经验。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反映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三、拓展生活,丰富形式

1.拓展教育空间,注重渗透教育

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倡导并要求各门课程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与职责,形成课堂教学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渗透到学校环境和校风校纪中。校园环境是学生接受品性教育的“隐性课程”,良好的环境对塑造学生的品格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着力从学校的硬环境即校园建筑特色设计、公共场所的文化设计和学生住宿环境的人文设计等和学校的软环境即学校传统、课堂教学、教职工的思想品行、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等入手,让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2.拓展教育渠道,挖掘教育资源

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的隐形教育导向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与家长相互配合。加大家校沟通力度,提倡教师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校联系本、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学校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各种参观、访问、调查活动,感受生活。与此同时,利用好网络资源。开辟形式多样的网上教学、推动校园文化网上行活动;加强校园网建设,对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开展讨论,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微信、微博、贴吧、QQ空间、个人主页等,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各种沟通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增强教育的亲和力等等。

四、引导生活,内化行为

古人云:“履,德之基也。”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德不仅来源于实践,更贵在实行,需要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学校既重视课堂道德教育,又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在引导青少年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道德养成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践行道德的自觉精神,使他们把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品质和习惯。例如: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探究辩论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公益性劳动。在新授七年级下册《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时,可引导学生讲故事、举事例、谈感想,例举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讲规则秩序带来的危害。选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围绕“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展开讨论辨析,让学生畅所欲言。

力所能及的提供各种机会,组织、引导学生由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强化了主题意识、生活意识,激发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从而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张宝君.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若干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02(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莫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