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化教学是开启思想品德课堂的金钥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化教学是开启思想品德课堂的金钥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想品德教学中,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思想品德与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观察的眼光看自己的周围,通过生活中人和事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一、挖掘生活中的实例,熏陶学生的情感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让学生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例如: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先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然后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如何应对挫折。这样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挫折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加深对挫折的含义的理解。原来挫折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中或追求某个目标时遇到的障碍或干扰,从而形成了对挫折应有的正确态度,那就是正确对待。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案例:一个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沉湎于电子游戏,导致成绩下降,未能考上普通高中。然后让学生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学生对于这种在生活中时有发生的例子很熟悉,纷纷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导致挫折的原因。客观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主观原因:结交不良朋友,沉湎于电子游戏,面对不良诱惑不能正确面对,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积极探究生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倡导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把视角伸向广阔的社会,进一步拓展生活外延,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例如:在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春节期间,商家针对消费者的心理,各类打折促销活动接踵而来,诸如“满500送200,满1000送300”、“买二赠一”等活动。为了这样的“便宜”,很多人都在疯狂地抢购,但回家后却后悔了,因为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请学生谈谈: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怎样看待这种消费行为?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情境浮现在我们眼前,讨论中大家都体会到消费必须要理性。在教学“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时,课前让学生做一个调查:采访本班的一位任课老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任教学科,教龄,对本班的评价和期望,兴趣爱好,最爱读的书,每天在学校里需要处理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设计一节课所需要的时间,等等。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践行积极生活态度

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阵地。思想品德教育要放飞学生的个性,所以要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认识社会,用学习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使知识与生活相连,学习与实践同行。这种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谈大道理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平台。例如:在学习“学会自我保护”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针对“不法侵害未发生之时、不法侵害正在发生和不法侵害已经发生以后,作为未成年人该怎么去做”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在这一讨论探究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分为喜羊羊团队、懒羊羊团队、美羊羊团队、沸羊羊团队、快羊羊团队……用竞争机制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样的实践活动既紧扣了教学目的,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课后探究环节,拓展自悟践行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识更行。”思想品德教学应进行拓展,回到现实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不妨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设计一个“自悟践行”环节,让学生在对知识总结归纳后进行自我感悟,学生言简意赅地讲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得到的收获,通过探究得到的启示,及在此基础上能产生什么样的新认识,如何带着新收获和启示走进新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中,就设计了“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接着再以“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在学生发言交流中得出结论:面对不良诱惑,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有效的方法来摆脱,以避免其危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关键看学生的行为是否养成,知识的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等能否得到体现,这个环节就是贯彻知行学原则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君.新课程呼唤生活化课堂[J].考试周刊,2010(18).

[3]韩永平.德育课程呼唤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