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文化构成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构架,归纳了创新要素的广泛参与性、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联动性、政府与市场之间双向互动性、城市间交流与合作的开放灵活性四条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从城市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城市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建设模式 基本构架 主要特征 发展走向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社会历史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道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并无固定标准,本文旨在从一般理论意义上对此课题进行探讨,从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架构与要素出发,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主要特征与城市发展走向,以期对城市发展理论体系有所补充,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有所裨益。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创新主体是能动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
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位于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基本架构的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体包括高校、企业和政府,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力量,城市内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互动,决定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及成败。企业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是其他主体行动的动力源泉,一般来说企业的发展需求往往成为创新的直接动力;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知识源泉,为其他主体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政府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导向,引导其他主体的行为方向,并在诸多方面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保障。
(二)创新资源是基础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物质支撑
创新资源是指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需且可用的各类资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物质支撑。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创新资源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内容上,创新资源可被分为创新人力、创新物力、创新财力、创新信息以及创新制度五类;从特点上,可以把创新资源分为基础性核心资源和整体功能性资源两类,基础性核心资源主要包括创新人力、创新财力和创新信息三大资源,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整体功能性资源主要包括创新文化、创新制度等,其功能主要是对基础性核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讲,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创新主体在法律与制度的框架内,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的过程。
(三)创新产业是核心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力量
创新产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创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力。创新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意产业三种类型。高科技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专门从事高新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与服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凭借专业领域的知识理论,向客户提供基于知识理论的产品与服务,包括法律、咨询、财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创意产业源于从业人员的创造、技能和才华,经市场手段实现商品价值,将个人的能力转化为财富,在实际层面以文化传播行业为主。创新产业与各类创新要素紧密联系,由产业内生力驱动各类要素相互配合,投入创新型城市建设。
(四)创新制度是保障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牢固保障
创新制度是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准则,也是创新主体利益得到保障、创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创新产业能够科学发展的基本框架,因此,创新制度是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激励、融合、监督三个层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激励制度主要指政府为激发创新主体潜能,从主体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的奖惩制度;融合制度主要指创新资源的共享,是实现不同主体间协同创新的保障条件;监督制度主要指对创新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利益之间的划分保障。如果没有创新制度作为保障,创新主体的权益、创新资源的融合就无法得到持久性的维护,终将影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后劲。
(五)创新文化是内在要素,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自觉动力
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视角下探讨文化的问题,主要强调的是构成创新主体的人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在城市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人们积极创新、勇于创新,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自觉动力。在整个城市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开放、灵活的软环境,创新文化将成为创新活动的“火花塞”。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作为主体的人自觉能动地选择创新,主动探求新的解决路径和方法,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地按照固有模式操作。创新文化是在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形成的,最终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创新要素的广泛参与性
创新型城市建设,既是一个政治课题,又是一个经济课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课题。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创新主体、创新产业、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五方面要素共同参与其中,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力量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从一定程度上说,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就是各类创新要素广泛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
(二)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联动性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需要各方面要素广泛参与其中,创新要素之间的联动协调性是指创新型城市建设并非指某一要素单方面发展,各要素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某一种创新要素的发展,离不开其他要素的支撑与配合,某一种创新要素的变动,也会使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连锁式的反应。在创新性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环境、市场压力、科技体制都要求创新要素联动协调,各种创新要素呈现出一种协调联动的发展态势。
(三)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性
政府是城市发展规划、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与实施者,规制了各个创新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创新主体的基本活动框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都被推向市场,市场成为各个创新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和空间,来自市场的压力,使创新主体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积极参与产学研的协调联动,依照市场规律运行,参与市场竞争。在创新主体的协调联动中,政府与市场之间发生了频繁的双向互动,市场的变动影响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影响市场的运转。
(四)城市间交流与合作的开放灵活性
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样,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周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孤立存在,强调城市发展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核心竞争力,并不能否定城市间的互通有无,也不能忽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城市间保持开放灵活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产业互动、校企合作、市场互通的创新型城市集群,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性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境遇的要求,同时还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趋势
创新型城市的提出,为城市发展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内涵,是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新思路。
(一)促进城市发展由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在传统发展观视域下,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以GDP作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最终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产业的粗放经营方式等严重问题,甚至由于刻意追求一时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影响了后代人的生存。在当下看来,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和片面性。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与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使城市发展有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方略,这种转变是观念性的转变,同时将带来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二)促进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产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城市产业发展是否具备充足后劲,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整体来看较为粗放,建设重复率较高,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下,要求以创新产业为主导力量,围绕高科技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链条,推动了产业的融合与集聚,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集约化,从而避免了由于粗放型产业结构导致的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这就使得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促进社会发展由不平衡向全面协调转变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政策等多方面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在地区、城乡、财富分配等多方面呈现出了不平衡性。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下的社会发展对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下,创新将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重要动力源泉,各行业都会由于创新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产学研结合更为紧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有机会进入适合的产业工作,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促进城市文化由封闭僵化向开放包容转变
在我国文明史上,一直存在着文化的封闭与包容看似矛盾的两种特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我国历史的主题,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存在发展至今的国家,我国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使得我国文化中依然具有很多封闭的成分。建设创新型城市,城市文化的开放包容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软环境,没有城市文化的开放包容,就没有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这就使得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要素之一创新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此,必须促进城市文化由封闭僵化向开放包容转变。
结论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城市构成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本文通过综观世界多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证,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从一般理论意义上提出创新性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架构与组成要素,分析了创新性城市建设模式的基本特征,对创新性城市建设模式的发展走向提出了设想。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对各个要素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要求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广泛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
第二,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中各个要素必须进行协调配合,要站在城市科学发展的高度对各个要素的权力、义务、功能、职责等方面予以合理、合法的界定,保证协调、有序发展而不是畸形、混乱发展。
第三,创新型城市既是关于城市发展理论概念,也是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实践课题,最终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还要走向城市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讨、解决问题,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关理论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李正风,张成岗.我国创新体系特点与创新资源整合[J].科学学研究,2005(5)
2.叶育登,方立明,奚从清.试论创新文化及其主导范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3.何颖.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与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4.李星.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创新型城市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5.王颖贤.创新型城市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新加坡视角[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