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九江市产业扶贫立足长远重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因人而异 九江市产业扶贫立足长远重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一体两翼”(即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体,以产业扶贫、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两翼)中的一翼,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翅膀。九江始终围绕这一主题,立足长远,通过因地制宜培植壮大扶贫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作用、因人而异扶贫培训注重实效等措施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使贫困村产业发展逐年呈现规模和效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后劲不断增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产业兴,百姓富”。九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围绕产业上”的要求,积极培植九江水梨、茶叶、蚕桑、水产等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有市场需求,贫困群众有能力参与的扶贫产业项目,以产业开发来促进扶贫开发,增强“造血”功能。

一、因地制宜培植壮大特色产业

(一)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九江水梨。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南桔北梨”果业发展战略,突出九江果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九江水梨的产业基础和我市的气候土壤条件,整合各方面资源,支持和鼓励各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水梨产业,把九江水梨培育成九江扶贫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五年来九江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近千万元,发展九江水梨种植5万亩。在都昌县中馆镇打造了千亩水梨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通过几年来的科学管理和运作,基地建起了冷库、科研楼,并与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解决九江水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疑难问题,效果十分明显,示范基地的成功建立,使全市果农对种植九江水梨充满信心。一方面示范基地可以解决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把示范基地当作全市九江水梨生产的教育基地,不定期开展生产技术交流,另一方面冷库建成后解决了九江水梨不耐贮存的大问题,很多贫困户便承包了家乡的荒坡荒地种上了九江水梨,九江水梨已经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根据各地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各县(市)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的不同情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整合农口部门政策和资源,着力在贫困村打造“一村一品”,如修水的蚕桑、茶叶,都昌、湖口的水面养殖,瑞昌的生猪、獭兔养殖,星子的,永修的柑橘、生猪养殖等产业基地,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增收。如:星子县从浙江桐乡引种开发杭白菊产业,在十二个重点贫困村推广种植2000亩,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单产可跃至2000余斤,产值3400元左右,种植较传统农业增收500元以上。瑞昌市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培育大户、引导示范带动”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通过“1+10”滚动扶贫模式(就是扶持一户至少带动10户的滚动模式),加大力度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产业化扶贫,积极引导贫困村群众进行规模种养,先后创办了养猪、獭兔、养鱼、水梨、油茶、山药、西瓜等基地,使扶贫开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和流通新模式,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购销市场为载体,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修水县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了蚕桑、茶叶、生猪、药材、林果等专业合作社124个,走出了一条专业合作、共拓产业的脱贫之路。单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就有21家,入社社员3250户,带动农户2.6万户,交纳蚕农身份股金825万元,涉及全县22个乡镇、116个行政村,社员拥有生产桑园面积2.8万亩。合作社在生产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评价,统一销售。2011年春季修水县的蚕桑合作社社员养种21700张,预计收购鲜茧680吨,产值1250万元,销售干茧272吨,销售额1450万元,可向社员第二次返利分红达120余万元。修水县组建的第一个合作社——漫江蚕桑生产合作社,2009年还获得了国家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20万元。永修马口屋场村生猪繁育基地成立的兴达养猪专业合作社有27户社员,平均每户养猪400头以上,还带动了周边高峰村、先锋村、马口村等村民养猪,合作社充分发挥临近南昌的优势,同南昌各大农贸市场建立了稳定、长期的销售关系,农户养猪不愁卖,专业养猪户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有的养殖户年纯收入多达20万元,养猪业的发展壮大使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四)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十一五”期间九江共为江西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江西上好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7080万元,贴息512.4万元,扶持项目65个;这些贷款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辐射和带动了区域内农户的增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营造了“多赢”的局面。“公司+农户”、“基地带贫困户”已成为九江发展扶贫支柱产业的重要形式,修水一家实业有限公司从2009年开始用两年的时间,投资160万元,在太阳升镇建成万亩优质高产蚕桑基地(其中新扩桑园4000亩,低改3000亩,巩固老桑园3000亩),采取保护价收购、方格簇具补贴、技术奖励、优质价格补贴、保息分红、二次返利、小蚕专育和大棚省力代养、桑园套种等八项措施,把基地建成企业的“第一车间”,让蚕农成为“第一车间”的工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好机制。2010年全年太阳升镇增加订种2500张,增加茧量2000担,增加收入280万元,亩产纯收入增加800元。通过万亩基地的示范和带动,促进了周边8个乡镇的15676户19380亩桑园的发展,直接带动项目区贫困人口5217户22413人脱贫致富。

(五)充分利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发展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九江修水县和都昌县两县共有21个贫困村得到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的扶持,两县有近万户参与试点,其中贫困户1700户。成立扶贫互助社21个,建立互助小组150个,1200户农户加入了互助社,其中贫困农户424户。互助资金总量33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5万元,吸纳互助金15万元,捐赠资金1万元,占用费3万元。利用这些资金帮助贫困农民发展产业,实行“村民共有、村内互助、周转使用、滚动发展”。互助资金不仅使农民发展生产借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使财政资金扶贫项目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创新了一条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

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扶贫重点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修水县西港镇东山村梁学豹交了300元互助金成为会员,贷得5000元互助资金养猪,一年时间,还清了贷款,猪圈也变成了养猪场,2009年底,养猪场已扩大到年出栏生猪300余头;修水县何市镇下田蒲村15组李小雄三兄弟,2007年至2009年3年累计借互助资金6万元,办养猪场,年出栏壮猪100头以上,栽桑8亩,养种20张,年纯收入8万元。

二、因势利导,发挥扶贫资金“撬动”作用,促进扶贫产业成规模。

在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扬优成势,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扶贫工作的重点。然而,利用整村推进资金扶持重点村发展产业是十分有限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其“杠杆功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农民自己投资和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

(一)引导农民自己投资,扶贫资金“发奖金”。为策应九江发展“两水”农业,走产业化道路,我们积极组织扶贫村发展九江水梨,五年已种植水梨面积近5万亩,为促使这一产业发挥规模效益,我们从抓示范大户人手,注重培养致富带头人。永修县引导当地农民竞标承包山地投资建园,县办邀请技术专家实地指导,高标准规划园地,并提供优质梨苗,为扶持建园,县办承诺农户投资10万,扶贫部门奖励扶贫资金1万,这就好比“把糖果挂在树梢上——吸引猴子努力爬树”,这一举措激发了有志向的农民,有两个农户联合承包了200亩果园,他们自力更生,垦山挖穴、埋施基肥和购置农机具,共投资20余万元,县扶贫部门也兑现承诺,一次性奖补了2万元扶贫资金,200亩果园全部种植了九江水梨。

(二)争取信用社贷款扶持,扶贫部门“当红娘”。我们认为,帮助产业示范户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也是扶贫部门的职责。永修县吴城镇同兴村承包200亩九江水梨果园的农户建园投入资金20余万元,另一个重点村——虬津镇何岭村农户纪立新,养殖灰天鹅和大雁2万余羽,资金缺口也很大,为解决产业大户融资难的问题,县办积极发挥“红娘”的作用,多次与两地信用社协商,要求支持扶贫产业,共同抓亮点,共同树牌子,两家“各计其功”,县办的举动得到了信用社的积极响应,吴城信用社为九江水梨承包户发放贷款15万元,虬津信用社为养殖灰天鹅和大雁农户发放贷款4万元,并且县办同志带着他们到县劳动就业局申请“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贴息”支持,帮助他们办理各种证件和手续,使九江水梨种植户、鹅雁养殖户共享受到政府贷款贴息2万余元,农民盼来了“及时雨”,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因人而异,扶贫培训注重实效,力促农民种养能力大提高

扶贫不能光在资金上扶持,更要扶智,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传授技术,提高他们的技能。针对近年来农民对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需求,九江力求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力求培训效果最大化。

(一)注重结合调查摸底工作,力求培训尊重农户意愿。培训工作要做到真正的有实效,就必须“知农户所想,培农户所需”。为了掌握贫困村产业现状,并深入了解农民对技能培训的需要。永修县编制《永修县扶贫开发重点村生产发展基本情况及培训意向调查表》,由村干部和村民小组长负责逐户上门了解,进行登记填表,从而掌握了贫困村农民的生产发展现状及培训意愿等第一手资料。然后和农业局、科委等部门联系,开展“送科技下乡”和各类种养技能现场培训活动。

(二)注重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加快推进重点村一村一品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满足农民对科学种养技术的需求,为已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和具备规模发展产业条件的贫困村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对象为产业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有种养积极性的农户,培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讲授理论知识又进行现场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了科学种养技术,增强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几年来,九江在重点村共举办了九江水梨、蚕桑、柑桔、獭兔、油茶、葡萄、养鱼等实用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培训4万余人次,使贫困村种养户通过培训普遍掌握了1-2门种养技能。同时,一些先进的科学种养技术也被引用到扶贫产业当中,进而实现扶贫产业科技化。

产业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不仅要选择好的产业项目,而且要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市场。我们在“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将继续扶持扶贫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扶贫支柱产业,通过多年的苦心扶持,绝大多数初见规模,进入效益期,今后我们将在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的品质效益上继续做文章,要继续通过科技扶贫、连片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贷款贴息扶助、整村推进扶贫等方式,在扶贫总投入中逐步扩大产业的资金投入比例,使扶贫产业真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产业。

[作者简介]

吴春锋,江西省九江市扶贫和移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