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格式化还是山寨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格式化还是山寨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中国报刊业刚刚迈进21世纪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注意――报纸版面的模样越长越相似。有行家说了:这就是格式化的流行趋势。有读者说了:都长一样,拿报都拿错了。有位对此感到心理不平衡的总编辑说了:如此下去,集体无性格。有位摄影记者说了:每期都给我预留位置,照成啥样也不能空了这块地。有位美术编辑说了:好事,好事,我们再也不用每天动脑筋,一年或几年下来,我们就是个填空的机器……有舒服的,有不解的,一件看似仅仅属于形式设计的事情,竟然引发了多方不同的关注。

其实对工业产品而言,自人类大工业革命之后,就已经大规模实行了大机器生产下的工艺设计秩序化,随之带来的就是制作程序的格式化。当我们一不留神发现全世界的水龙头都长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珍惜作坊式的手工艺品。因为个性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中国的报业或许因为刚刚走进类似工业革命的中期,正陶醉在报纸版面格式化带来的速度、稳定和制作成本降低的沾沾自喜之中,还无暇考虑个性丢失的问题。

那么报纸版式的格式化是否一定会丢失个性?这是使我们曾经集体走入片面理解格式化的误区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个叫“山寨”的流行词语,被一些报人不知不觉中用得愈来愈娴熟。《南方都市报》的报头是红底色上压黄色的报头字。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相当数量的报纸在一段时期内纷纷效仿。结果此后,“西红柿摊鸡蛋”的报头格式成了某些嘲弄者的口头禅。《新京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被称为“网页式”的版面风格,谁料到国内又冒出许多报纸采用这类风格。原本有许多好听的词来形容这种风格,如“网页式”、“对联式”等等。在被“山寨”后,开始有人用不入耳的话来形容:“一张超级脸蛋(指1版主图),两排小肋骨(指两侧导读标题)。”如此扎堆对版式的效仿,至少说明中国报业在形式设计上,已经不在乎什么“山寨”行为。一些报人干脆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形象特征来仿效别人,甚至还名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由此,我们看到国内的一些晚报与日报没什么两样,都市报与商报也混淆不清;周报看不出耐读性,日报丢了速度感。

想想20世纪末中国报业不同的版面风格,《人民日报》的端庄大气,《光明日报》的儒雅风范,《报》的舒展硬朗,《中国新闻出版报》的浓眉大眼,《中华工商时报》的精打细算,《北京青年报》的横冲直撞……你能够领略到从内容到形式非常匹配的不同式样。我们都知道人配衣冠马配鞍,如今怎么用到了报纸版面上竟然以“山寨”为先。

对格式化的误解关键还是没搞明白这格式是自己的格式,而非全天下的格式。拿全国不同地域读者的阅读口味作证,南方报纸版面的细腻和北方报纸版面的粗放形式,不是你随意可以变动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地风土人情多年培育和打造出来的刚性标准。记得有本杂志照搬香港某杂志“杂音”过多的设计风格,结果读者并不接受,认为看上去太乱,读起来头疼。而南方某家报纸版面把北方某报纸的风格平移过去,结果习惯在里弄中轻聊细语的读者受不了版面粗放的设计形态。

既然我们应该将格式化的确定与自己的特点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自己从头到脚审视一遍。我们是否有强大的摄影力量来支撑1版的超大图片?如果没有,就不采用1版主图的格式。我们是否有写小评论的高手?如果没有,就犯不上固定更多的评论栏目。我们是否有制作标题的高手?如果没有,就不用特为重点选题设置更大更有层次的标题区。我们是否具备在当地迅速征集新闻图片的能力?如果没有,就不开设集束式图片栏目……

总体来看,在全国范围内真正有自身风格的格式化报纸不超过10%,其余要么是“山寨”,要么是半“山寨”。这些报纸在并不符合自己条件的运作中,有苦也只能咽进肚子里。只有在两种条件下,“山寨”才会转正:一是你改造了大家的审美习惯和阅读口味;二是你仿照的对象把你吞并入一个超大规模的集团运作链条中。这两个条件都会把我们的苦主心血熬干,前者是你很可能看不到成功,因为一代人的改造时间不够用;后者是成功的同时,你已经不属于你自己。

面对中国报业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现状,首先被挤出市场的最有可能是那些同质化明显的媒体。同质化现象不仅存在于报纸定位上,也体现在办报风格和形式风格上。认识到这一点,或许能够在客观上减弱“山寨”的势头,催生出更多有新鲜特征的媒体。

作者张光系《北京电视周刊》

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