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笔者发现,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分析了其特殊的力量,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使得成长时期的青年学生在思想认识和道德理念方面产生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并反映到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上,给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工作和理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和新挑战——学生们要求接受各种更多新鲜知识、掌握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的强烈愿望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相对单调陈旧、缺乏灵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成为一对必然的现实矛盾。如何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新的内容和模式,成为近年来倍受大家关注的课题。

随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国传统文化被摆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点上。如何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用先进的文化感染人人,先进的文化影响人,先进的文化带动人,笔者进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初探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于传统文化内容的忽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厚度和深度,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而传统文化在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中有着诸多的契合点。

(1)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价值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承载一定社会优良道德理念的根源,在于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血缘宗法型国家,人们为血缘维系而聚族居住,组建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传统儒家的“礼法”理论成为当时血缘宗法社会正常运转的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这就为求善型的伦理性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于是,道德感便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及各种观念的出发点。伦理道德一方面充分肯定并满足了个体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努力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规范,并使人们把原来外在的强制性规范改变为主动的内在欲求,从而去寻求个体欲望的合理满足,导致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于是伦理道德成为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道德感和伦理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从人生观到价值观,从义利观到文化观无不体现出来。由此,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则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而传统文化能够承载社会道德伦理,则是道德感和伦理意识在社会文化观上的重要体现。

(2)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力量

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不经意间传达给了受众,在人心中传递着公正。其中亦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传统美育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施教方法:孔子关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课程设置,已经把美育(“乐”)列为学校教育的常规内容;传统美育也十分讲究自我修养:《周易》早就提出“君子以反身修德”,孔子及其弟子倡言“修己以安百姓”,声称“吾日三省吾身”,还有庄子所说“虚静”、 “玄览”,孟子所说“养气”,都是强调反躬自省的修身养性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意义;另外,传统美育还提倡知行合一,主张把美育知识的掌握与直接参与审美实践结合起来,不是仅凭书本知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在审美实践中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和感染来达到精神境界的统一。

(3)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过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母体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延续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可以为今天所用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去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积极作用。秉承这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对于当前匡正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期道德失衡现象,完整、有机地更新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精华的相关认识,大力弘扬“精忠爱国、仁爱孝梯、诚信知报、谦和好礼、修己慎独、克己奉公、笃实忠厚、勤俭廉正、勇毅力行”等优秀传统美德,开拓、疏导中国道德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都将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

二、传统文化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讨

随着承载延续中华文明精神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兴发展,笔者也在不断思考探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结合目前高校内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笔者在选修课堂上进行的尝试进行探讨,探索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在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寻找到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1)将传统文化同时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

宏观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过程,既有第一课堂,也有第二课堂。从各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到党团组织的发展与活动,从辅导员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的因素无所不在。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科学化、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结构特征与优势,一直在德育第一课堂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德育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占领德育的课堂阵地,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的重要原则,有效利用第一课堂,充分发挥理论教学的优势,融入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教育方式灵活性、娱乐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诸多优势的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其他教育形式,坚持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按照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其充实传统文化知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结合校园活动,推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道德力量,所以在高校中推广传统文化不失为推陈出新、互惠共赢的好方式。例如,作为理工为长的综合型大学,我校秉承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宗旨,通过引进交响版越剧《红楼梦》进校园、天津民乐团新春音乐会、央视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老师“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从戏里戏外解读艺术与人生”讲座、相声欢乐校园行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走近传统文化,走近高雅艺术。

(3)结合课堂生活,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

无论教学老师还是辅导员老师都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陪伴者”,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至关重要。我校的“学者论坛”、“国学讲坛”系列活动都在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次讲座、一次活动的学生参与者毕竟只有礼堂座位数,真正将思政工作做到实处,做到课堂与生活的每个角落中,走到学生的内心,从而帮助其自主成长,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方式。在我校选修课《植物景观鉴赏》课堂中,老师将诗词、戏曲等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引入到了课程讲授过程,一方面为同学讲解着植物景观中的故事,希望学生能够接触日常生活中鲜能接触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大家解读着故事中隐涵的生活哲理、生命教育。学期末时,有学生对老师讲在课堂上接触到了很多从未想到会接触的东西,让他成长很多。笔者认为此种“用心”,可在未来的教学生活多加试用。

参考文献:

[1] 蔡东士,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南方日报,2006,5,29。

[2] 王 静,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3] 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J].博览群书,2007(11):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