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学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矛盾,学具操作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具操作已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学具操作也是教师们越来越认同的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如何优化学具操作,提高操作有效性呢?笔者就此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把握时机,发挥操作的有效性

学具操作只是一种手段,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安排一个定向指导环节,一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来说,当出现以下时机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

1.改变要求认识变化的基本规律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用什么办法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柱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败了,再试,反复试,并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探索、讨论、总结。最后重点回答上面的第二问。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在操作中思考,共同探讨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觉,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2.进行图式对照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三角形也像平行四边形那样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处于“自我需求”的愤悱状态,教师及时把握住这个时机,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生感到精神疲倦时可进行学具操作。如:在教学“认识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大家兴趣来了,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手、眼、脑并用,很快折出了很多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画法,而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画法吗?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尝试,又得出了不同的画法。这样就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习过程知识内

容产生兴趣,消除课中学生的精神疲倦。

二、有序操作,提升操作的有效

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本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的知识,要得到丰富的感性认识,动手操作就显得很重要,但这一操作并不能仅局限于教学中对某一个概念或方法的验证,学生感知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客观的程序,同样动手操作活动的步骤安排、环节组合也应该与认知过程的顺序一致,这样才能扩大感知的范围。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来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有序实物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凑十”,然后让学生闭目想操作过程。

案例:8加3的进位加法,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8个乒乓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3个乒乓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8个乒乓球和3个乒乓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

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8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组成1盒10个?(再添2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3个分成2个和1个。

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2个放在盒内(学生说:8+2=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此时教师再追问:通过摆弄小球,知道8加3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让学生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方法。经过这样的要求控制,学生操作有序,过程清晰,明确目的,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三、小组合作,保证操作的有效性

学具操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具操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动、互助、互进的小组成员关系,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充分保证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

例如:在探究8的组成时,我这样组织同学进行操作:给每个小组准备8个小圆片和一张作业纸,对同学们说:“把8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多少种分发呢?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团结协作,一号同学担当操作员,二号同学当记录员,三号同学当监督员,四号同学当汇报员。用学具分一分,将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然后告诉全班同学”。这样,他们平等参与,人人尽责,互相帮助,共同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注重指导,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一项较有难度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的正确操作是借助思维的紧张活动而进行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操作难度的指导,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从而促使学生的智慧健康的发展。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指导:一是教师先做操做演示,明确操作过程和动态变化,让学生从中发现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什么技巧;二是让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审时度势地针对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加以调控。

例如:教学第三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种分法: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以兔妈妈8棵小白菜平均分给4只小兔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教师边讲故事边在幻灯上进行操作演示:先把8棵小白菜一棵一棵地分给4只小兔,第一次没分完,接着把剩下的白菜再一棵一棵地分给这4只小兔,分完后揭示“平均分”这个概念。接着教学“例1”时,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分桃;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后,在“例2”的教学中,再指名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磁性黑板上操作,教师要针对学生操作中的典型错例进行集体纠正……通过这样的操作指导调控,可以分散教学中“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梅岭街道岭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