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大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列举了部分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并分析了他们厌学的内外部因素: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社会异化价值观冲击、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老化等方面,从高校视角提出了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育管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等几个方面来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

[关键词] 厌学;缓解;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79-1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大学校园这个本应该学习知识的地方,却有部分学生不学习、厌恶学习倾向和厌恶学习,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流行病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部分学生没远大理想,放弃追求,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讨厌考试等等。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厌学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学生自身因素有关,而且与外部因素,即教育管理、教师教法、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一、学生自身因素

一是一些学生大学生活阶段心态浮躁、目光短浅。许多学生认为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似乎万事大吉,并没有好好地调整好心态,也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后果会不堪设想。

二是一些学生起点低、基础差,学习会感到吃力,学习落后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近些年来因高校大幅扩招,学生的质量与过去相比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良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三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一些大学生所读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而由家长或亲戚等填志愿。

二、外部因素

一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扩招中出现的只管宽进不管严出的倾向,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容易的错觉。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厌学与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教材质量均有一定关系。高校扩招后,教师、图书馆、实验室等有限的教育资源就被迅速稀释,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意,考题出得越来越简单。

三是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有的专业不对口,在学校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不能得到合理运用,这情况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四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现在即使好好学习将来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抓紧时间多交一些朋友,掌握一些“经商之道”。

怎样缓解大学生厌学现象?有关教育专家建议,首先应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入手,革除旧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高校教学应广泛吸收反映时代进步的最新知识、最新科技成果,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倡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学会综合运用实践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高等学校教学要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的教育形式和传统的“三中心”传授方法。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应是“教无定法”、“学无定律”。

改革考试考评方式,必须改革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考试制度,建立多元的大学生评价机制。主要应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所以在教育管理上要严格管理,严把好毕业关。对于那些上大学不务正业、贪玩厌学、无所作为、混文凭的大学生,应严格实行淘汰制。

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正确对待基础薄弱学生。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适宜的指导。大学生厌学会有多种原因,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多渠道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大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学习的内驱动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成功、高效的学习都伴随着强烈的理想动机,学习的动力就越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目的,真正形成一种勤奋、严谨、拼搏、创新的良好学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大学生智慧、才识的增加,品德的精进是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院校必须革新教育思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成就学生的品德和学业。

参考文献:

[1]梁斌明.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2]赵纯海.厌学现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6,(02).

[3]王靖.厌学现象的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唐芳贵,肖志成.大学生厌学的教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作者简介:马琳(1980-),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王琼(1988-),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