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认识数学是从认数和简单的计算开始的,它是学习数学知识的最基本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运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运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结合本人的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

一、讲透算理,生成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归纳与总结,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是熟练掌握算法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例题2:■÷2,学生都明白■÷2表示把■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就是■,用算式表示就是■÷2=■=■,同时根据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的■,也就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2=■×■,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想想,既然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可以互换的,那么你们能否找到它们互换的规律呢?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变化:1.除号变乘号;2.除数变成它的倒数。也就是a÷b=a×■。当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后,那时的运算就不再思考每一步的算理,只要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演算,就能得到计算的结果,速度大大加快。

算理为运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算法为运算提供了快捷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运算的速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运算技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计算能力,也逐渐培养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综合数学能力得到逐步发展。

二、联系实际,巩固算理

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时,很多教师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在四则运算时,先进行第二级运算,再进行第一级运算,即我们俗话说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如果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算式”。而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算,许多教师往往没有重视,没有认真讲清、讲透。以至于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教师可以借助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创设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把这个算理给学生讲清、讲透。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天雪地”游乐场游玩,游乐场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他们购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当我们把例题出示后,学生能根据生活实际很快的列出以下两种解法:①24+24+24÷2 ②24×2+24÷2

算式列出后,教师指着解法一问学生:“现在,我们应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很自然会说:要先算24÷2。教师故作疑惑地问学生:“为什么要先算24÷2,而不能先算24+24+24呢?”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说:如果先算24+24+24的和,再除以2,表示的是大人和小孩都是半价,这不符合游乐园的票价规定,所以,我们应该先算24÷2(此时,教师打断学生的回答,问:你能告诉老师24÷2表示什么意思吗?),24÷2表示儿童的票价,再加上2个24,就能算出他们家购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此时,就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加法。顺着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分析解法二:可以同时算出2个大人(24×2)的总票价和儿童的票价(24÷2),然后再把大人和小孩的票价加起来,就可以算出他们家购买门票的总价了。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种解法的计算步骤,总结归纳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这样,通过解决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让我们的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很好的理解并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重视估算,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估算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就是学生通过估算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根据需要准确合理地运用估算的策略来灵活、巧妙解决问题。估算和口算、笔算一样,是学生数学学习必备的一种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能力,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综合性都大有裨益。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认识估算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必要性。如:商店把每千克8.7元的椰奶糖15千克、每千克5.7元的话梅糖13千克、每千克7.5元的水晶软糖22千克混合成什锦糖,什锦糖每千克多少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这类平均数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出错,但如果估算预测一下,结果便会明朗起来。就如有部分学生列式:(8.7×15+5.7×13+7.5×22)÷3≈123.17(元),因为什锦糖的价格应在5.7元至8.7元之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答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通过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在买东西之前进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算法多样,提升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算法多样化,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得到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由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平台上展示各自的算法,教师引导班级集体对呈现的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必要时补充算法,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适合自己个性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实现算法优化。最后把习得的算法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与快乐。“算法多样化”是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充分体现。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改变了教师“填灌”的教学方式,以往教师直接把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的“填灌式”教学,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中不同的计算方法,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思考提出来的,是群体的多样,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所有的方法,但允许每个学生选择和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简便运算125×8.8,学生①:因为125×8=1000,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把8.8拆分成8×1.1,即:125×8×1.1;此时可借势追问学生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学生②:也可以把8.8拆分成(8+0.8),再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同样也可以达到简便的目的,即:125×(8+0.8);在表扬这位同学能积极动脑思考的同时,继续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学生③:也可以把8.8拆分成0.8×11,再根据乘法结合律算出125×0.8=100,也能简便,即:125×0.8×11;也有个别学困生,数感不是很好的,把8.8拆分成4×2.2,再根据乘法结合律算出125×4=500,即:125×4×2.2,教师也给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时,学生有的在倾听,还有的因受启发而点头示意……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教室的上空闪烁,推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大胆创造,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热情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但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一味追求算法的多样性,应该认清算法多样化的实质,不是刻意地要求学生追求多种解法,掌握每一种解法,而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算法多样化进行拓展思考、学习后,更应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优化,选择最优化的学习、计算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时,要把握好与运算能力培养有关的所有知识体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主攻目标的教学原则,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