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障碍及解决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中学生阅读障碍成因的分析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障碍;解决策略;中学生

阅读理解是阅认知历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这是一项复杂的认知话动。笔者长期从事初中英语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初中生在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能力普遍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并不十分重视阅读;有些学生即使表现出一定的阅读兴趣,也因方法不当,缺乏宏观的阅读思维能力,不能把握文章的命脉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不但没能提高阅读能力,反而对英语失去了兴趣。

一、影响中学英语阅读的因素

1.非语言因素

(1)焦虑心理。俗话说:“疏而生,生而畏。”英语的学习者和目的语之间有一段相对较长的心理距离,于是焦虑就产生了,或着说学习者至少会有一种负重感。心理研究证明,积极的情感或情绪提供推动力,消极情感提供抑制力。这种“焦虑”或“负重感”会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如遇见生词或难句等),被重新激活,学习者的认知行为会因为被抑制而显出思维迟滞、现象匮乏、逻辑混乱不清等现象,这样就压抑了信息接受能力,影响了阅读效果。

(2)母语定势心理。学生都是在掌握一定程度的汉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长期的母语学习中形成的学习观念、思维形式等会影响英语学习,使学生以母语的特定方式学习外语。这种定势心理形成后,学生学外语便带有一定的母语标志和情绪倾向,在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些学生习惯将英语逐词逐句译成汉语,不能直接用英语思维,多了“心译”这样一个中间环节,从而影响了阅读速度。由于汉英在句子结构、词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依赖汉语来理解英语句子还容易造成理解错误。

2.阅读习惯

(1)阅读视幅小。视幅指眼睛每停留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广度。视幅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看一眼(我们称其为定置fixation)能看清字数的多少;二是眼睛定置的次数与时间。好的读者不会以单词为注视点逐字阅读,而是以意群(thought group)为注视点。所谓“意群”,就是能够单独表达一项意义的一串单词的结合,是辨认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因素的衔接手段。

(2)译读。在阅读中不断地把词汇、短语及句子进行翻译就是译读。阅读中,有些读者对词语、句子没有做对应翻译,就会有不安全感,就觉得没有得到东西,所以总是将英语翻译成母语来完成理解过程。

(3)回读。再度倒回来重新阅读的现象是回读,回读往往是由于精力不集中或是对已看过的内容感觉不放心所致。回读次数过多,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而且还会阻碍英语思维的发展。

3.思维习惯

人们的思维习惯也会影响英语阅读效率。汉语与英语在文字、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也不同。汉语中句式表达特点是次要的描述性信息在前,重要的信息在后,它是一种表意文字,没有词尾变化;而英文句式的表达特点则是重要信息置前,次要置后,且英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词形变化。

三、解决中学英语阅读障碍的策略

1.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所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2.扩大词汇量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摸索和总结,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容易记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熟记《新课程标准》中的词汇,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一定情景、一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扩大词汇量,为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猜测词义和语义。

3.拓展文化视野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中国与英美等国,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诸多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了解。

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只有具备了阅读能力的人才能广泛猎取知识,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行为,它也是外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广大外语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和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了解制约这一复杂认知过程的各种因素,尤其要认识到非语言因素在阅读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出影响自己阅读水平的问题根源并及时纠正,而且有助于教师发现阅读教学的不足之处,从而拓展教学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春丽.论影响英语阅读的非语言因素[J].双语学习,2007,(12):39-40.

[2]王玉芹.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0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