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改革工作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改革工作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学前教育

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推动农村幼儿园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每个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建设2—3所达到省颁城市示范幼儿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达到省颁农村示范幼儿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加大主城区公办园建设力度,各区每年建成1所公办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的新教学观,克服“小学化”倾向,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发智力潜能。

(二)义务教育

1、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普及质量和均衡水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定义务教育初步和基本均衡细则,逐县评估验收。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年高开区、马头工业城、曲周县、武安市、峰峰矿区、涉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3年,磁县、县、肥乡县、成安县、临漳县、广平县、鸡泽县、邱县、馆陶县等9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5年,永年县、魏县、大名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市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强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国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深入实施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攻坚战。2013年,曲周县、武安市、峰峰矿区、涉县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2015年磁县、县、肥乡县、成安县、临漳县、广平县、鸡泽县、邱县、馆陶县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永年县、魏县、大名县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85%,全市基本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每年将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确保校舍安全设防达到国家标准,确保“建设一所,达标一所,配套一所、使用一所”。

3、深入推进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年,所有县(市、区)完成学区建设任务,并按照学区管理的新体制运行。坚持以学区为单位,实行管理、课程、研训、资源配置、考核“五统一”,充分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全面建设区域教育管理中心、指导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和研训中心,促进学区内学校均衡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4、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等“四种模式”。进一步完善“盟校”管理体制,扩大“盟校”覆盖面,到2015年,县域内“一对一”盟校不低于学校数的50%。进一步探索实施“盟县”管理模式,缩小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差距。鼓励优质校兼并薄弱校和跨区域、跨学区设立分校,让更多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根据学校布局规划,加快新建优质学校,并在教学设施、师资配置等方面坚持高标准,使学校在投入使用时即为优质资源。城区学校建设要严格按照《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要求,对占地不达标的学校,按照小学18亩、初中36亩标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对新建、迁建小学、初中,分别按不低于占地24亩、40亩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完善城镇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解决中小学建设滞后及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等问题。新建住宅区配建中小学要与住宅区首期项目同时移交、同时投用。清理完成主城区17所应建未建中小学的任务,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求。进一步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以团组均衡促进师资均衡、以师资均衡促进班级均衡、以班级均衡促进校际均衡、以校际均衡促进区域均衡的具体路径,推进义务教育深度均衡发展。

5、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发展战略,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科、特色学校的发展轨迹,重点打造德育类、语言类、学科类、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信息类、综合类等8类不同类别的特色学校。年建成市级特色学校50所,县级特色学校100所;2013年,各县(市、区)50%以上的学校成为县级特色学校,30%以上的学校成为市级特色学校;2015年,全市中小学校实现“校校有个性、校校有特色”的局面,各县(市、区)80%以上的学校成为县级特色学校,50%以上的学校成为市级特色学校。

(三)普通高中教育

开展省、市两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创建活动,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均衡发展。完成市一中、市二中新校区建设,力争主城区西部新建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曲周县、大名县、魏县、临漳县、磁县、永年县等筹建第二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使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达到3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达到58所,实现每30万人口拥有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和2所市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鼓励普通高中发挥优势、创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广普通高中“综合+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操作方案,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普通高中学籍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四)职业教育

1、深化职业教育体制创新。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逐步构建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的体制,努力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与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局面。

2、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推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一批装备水平高、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围绕装备制造、建筑装潢、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旅游、焊接和幼教、家政等专业方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示范性专业和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为“3+3+3”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和冀南新区建设提供充足实用技能型人才保障。

3、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和完善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切实加强涉农专业建设,促进涉农专业对接现代农业、农业类企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双带”招生1万人以上。

4、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拓宽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实行开放式办学,面向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转业退役军人、农村青年、农民工、转岗再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逐步扩大“3+2”、五年制招生计划。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五)高等教育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逐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社会经济服务。普通本科院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适应冀南新区建设,完成现有高等院校内部学科优化整合,建成工程大学装备学院和冶金学院,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太极学院、物流技术学院,增强服务区域学前与特殊教育、文化国际传播、物流技术发展的能力。

(六)特殊教育

把特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落实省定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市、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安排5%以上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的比例配齐配足教职工。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水平和质量为突破,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包括学前三年、高中阶段的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七)民办教育

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调整民办教育结构,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适应性强的非学历培训。坚持民办教育高起点办学,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鼓励民办学校集团化发展,创建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民办教育集团。加强对民办学校办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健全民办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八)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技能型农民。整合各领域、各行业的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培训制度。努力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社会各阶层多样化教育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

(九)教师队伍

1、深入开展“三师”系列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和培育教师的忠心、爱心、匠心、痴心、童心、虚心、清心、恒心、良心、雄心等“十心”,不断强化爱与责任的核心师德。全面提升教师的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驾驭力、表达力、感召力、观察力、反思力、执行力、沟通力等“十力”,提高教师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涵养教师的才气、雅气、灵气、正气、锐气、和气、勇气、大气、心气、豪气等“十气”,让为人师表成为每个教师的行为准则,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形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重点实施师资均衡行动计划。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能力的全员培训。推进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按照“项目驱动”的原则,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深入开展学习型团组建设,完善盟校团组、学科团组、班级团组等各类团组建设机制,推广团组建设经验,促进团组均衡,提高培训效果。每年在全市建设一批以课堂为培训主阵地的师资高端均衡孵化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对盟校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校长队伍培训,加快推进校长职业化。加强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到2013年,使全市16所教师进修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部分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性学校。建立有利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机制,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年30元的培训费,并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5%和学校公用经费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

3、建立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建立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中小学教职工缺编问题。实行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按照在校生数量核定教职工编制,每三年核定一次,并根据各学校招生规模变化和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情况,及时调剂余缺。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实施有利于特级教师及国家、省级优秀教师发挥引领作用的考核制度。完善城镇教师支教、骨干教师对口帮扶和特级教师巡回讲学等制度。探索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制,重点解决区域性师资配备失衡、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进一步落实教师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切实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严格执行教师工资和地方补贴发放的政策规定,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十)素质教育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十个一”活动。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开设音、体、美和社会实践课程,深入开展以一流好品德、一身好习惯、一股好精神(创新精神)、一种好能力(实践能力)、一副好口才、一门好才艺、一生好体魄、一手好书法、一方好人气、一个好成绩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十个一”活动,拓宽素质教育渠道,创新素质教育载体,增强素质教育实效。坚持以教材开发为突破,以课程实施为重点,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把“十个一”活动落实到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教研和社团活动中,做到“三化一跟进”:即教材化、课程化、常态化和评价跟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2、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将“减负”列入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目标,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有关要求,严格落实《市中小学减负十六条》和《市义务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十条禁令》,加大违规办学、违规从教行为的处罚力度,推进中小学公平竞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坚持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继续深入推进以绿化、美化、净化和学生作品上墙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上墙”活动,全面开展校徽、校旗、校歌、校训、校刊“五达标”活动,深化“学生社团”建设,大力开展班级文化,积极构建核心文化,积极培育文化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凝聚师生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软实力。

(十一)教育信息化和装备现代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将其纳入本地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完成市教育城域网建设;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建设,建成一批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标准化图书馆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2015年按照学校轨制达到“基本”建设及配备要求,新建、改扩建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达到“规划建设”装备要求。加强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

(十二)教育创新

1、深化“校本革命”。继续把校本革命作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巨大引擎,深入推进以理念革命、校长革命、师本革命、生本革命、课业革命、评价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校本革命。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推动理念革命,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把探索和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校长革命的主要任务,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提高学校自主发展能力和校本管理水平,提升广大校长建设和领导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能力,营造积极向上、务实创新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积极推进师本革命,加强师德师能师表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构建教师终身学习的完备体系,大力提升广大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生本革命,努力唤醒和强化广大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积极创造空间、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强力推进课业革命,聚焦课堂、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提升我市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打造激情课堂、快乐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确定一批“高效课堂”改革试点,争取3—5年时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模式的转化。优化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拓展作业功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教师和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建立健全中小学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在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三方面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创新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模式,淡化“优秀率”,突出合格率和发展率,促进学校抓内涵、抓管理、上台阶、上水平。普通高中学校试行高考推进率评价,按照“以入口定出口”的原则,充分调动各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和系统培养的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教育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要广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高等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为目标,努力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建立科研、培训、管理一体化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十三)教育管理

1、学校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坚持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积极开展“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制定学校管理基本规范,明确学校管理内容和流程,真正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教学管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音体美及通用技术等课程。强化教学管理,运用科学的教育测量手段,建立数据分析与评估、问题诊断与反馈、教学研究与改进的指导系统。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狠抓教师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考试、辅导等环节的落实。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倡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有效教学。

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实行教研员上示范课、公开课制度,促进教研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强化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扎实推进微观课题研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完善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积极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举办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增强教科研工作实效。

4、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师生安全教育,落实每天放学一分钟、每周放学十分钟、节假日放假半小时、每月一演练的安全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学校安全等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范及救助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校方责任险的全覆盖。深入开展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警校共建,推行“五长”工程,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5、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升我市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建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借鉴国内外教育先进地区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大力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认真拓展孔子学堂建设,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十四)教育民生工作

1、完善资助体系。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权益。大力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县(市、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使其达到或接近健全儿童、少年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