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经营误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经营误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教育经济信息网管理中心,北京 100083)

摘 要:高职院校经营的好坏,除了受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经营存在很多误区,只有正视这些误区,才能走向正确的经营轨道,在此,对高职院校经营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述和总结,提出相应对策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营;职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院校最早可追溯到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但是直到1998年我国才在高等教育法中将高职院校确定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自此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由1998年的431所增长到2010年的1,24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84%。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高职院校经营误区愈发凸显,并阻碍着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状态下,只有准确识别并正视这些误区,不断深化改革思路,高职院校才能在前进中彰显特色,办出高水平,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性”认识偏差

职业教育当然由职业院校来承担,这是目前高职界普遍存在的观点。但是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训练过程,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性”不是高职特有的属性,高等技术性才是其质的规定性。高职的“高等”指的是较为复杂的技术实践活动,可依据其复杂程度划分为不同层次,如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是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即职业类型的差异。人才类型是个人自身和社会需求综合的产物,而且是变动发展的。

高职院校只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技能教育环节,是人才类型培养的一个驿站。所以高职院校不能困守一个环节,死守高考一条招生途径。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立足自身的客观实际,明确发展定位,以服务社会为导向,彰显办学特色,确立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效能和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核心竞争力培育营造和谐环境[1]。

二、过分依赖政府,缺乏独立性

理论界一再批评教育界总是困守象牙塔,但教育发展具有过程性和延展性,有必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独立性主要指的是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和办学自。在目前的投资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是高职经费主要来源。经费的高低则主要依赖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是能否保持独立性的关键,只有开辟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才能改变仰赖政府的现状。

根据国家规定,高职院校行政上归市政府、行业(部门)领导,业务上归省教育厅指导。但在实际运作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市属院校行政归属不明确,有的市政府直接领导,有的归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领导,还有的由市政府代管,甚至少数院校上级政府已发文批准成立却仍然是学校筹建时的筹建领导小组管理等。新建立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理论上应该不受政府职业教育领导部门的控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但因为外部大环境的特殊性,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只能接受政府的“计划领导”。很多高职院校缺乏办学自,无法独立。

三、缺乏技术监测和预测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在宣传上总是强调“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这种提法,遭到了理论界很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考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他们总是着眼于人生职业变迁动态规划职业教育。在最近的5年中,美国有7,000多种职业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是8,000多种新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的出现。具体到职业教育过程,大部分也是在工厂完成的,其专业、课程设置结合生产实际需要,不断变化改进。国外职业教育永葆生命力的秘密是有源源不断的社会需求,无时无刻不受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牵引。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成立不久,不少是由中专升格而成,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缺乏品牌学校。实施CIS战略,凸现学院形象、彰显学院特色就显得十分必要[2]。高职院校应该跟踪先进技术能力,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技术能力的需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可以将社会上已有的、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中高级职业或技术培训的考核内容直接纳入高职课程体系。

四、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在高学历消费盛行的今天,高职院校也感染上了这种风气,盲目引进硕士生、博士生等高学历者。但从高职院校功能来看,就是要为社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本领过硬的师资队伍。而从普通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们普遍缺乏实践技能,引进高学历者除了在脸上贴金以外,有多大实际效果呢?

教育评估是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重要内容,各个院校都非常重视。在教育部评估之前,很多学校早就开始自我评估了,但评估套用了普通高校的评估指标,对于高职而言,很多并不适合,并且最关键的技能指标没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如老师和学生的能力评估、技术应用评估、实践环节评估……而这些评估规则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对指导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目前各地涌现出来的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实践成果,也证明了这些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区服务中所凸现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巨大贡献[3]。

近几年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手册几乎是完全借鉴普通高校,显然不适应以技能教育为特色的学生。创建一流首先在于夯实基础。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培养目标、就业意向不同于普通高校,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自己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于学术取向的普通高校而言,技能取向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制订更为严格的管理规范。

五、培养类型过于单一

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成本的影响,我国的高职院校更喜欢培养技术管理型人才。但当前我国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断档、奇缺,补充已成当务之急;面临国际竞争,必须培养一批智能型的技术尖子,使工业产品上质量、提升档次,增强竞争力;据《〈21世纪初人才需求分析〉典型调研》表明,实践中需要3种类型的人才,即理论型、应用型、实践型,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2005年、2010年,此3类人才需求比例分别为:1:10:37,1:11:40,1:14:70。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更需要大量实践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更需要提高普通员工的技术水平,即培养大量的实践型人才。国外技术对生产力提高的贡献低值为44%,高值为72%,资本贡献仅18%~42%,但我国技术对生产力提高的贡献率不到30%,原因是整体劳动者技术水平低,形成“技术漏斗效应”,影响科学技术的整体提升。所以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重点,在数量上应远远超过技术管理型。

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界有一种主张,认为应该把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关闭在大门之外,他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培养高级技术工人。一般来说,高级技术工人多半是在生产实践中长期探索、积累、提高而成的,是在中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由师傅手把手地教出来的,一般不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中。

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城镇从业人口的0.7%,初级工占60%以上。而发达国家中,初级工仅占15%。高级技工不仅奇缺,而且年龄结构偏大。由于短缺,高级技工千金难求。我国培养高级技工的院校还很少,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由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4]。

六、缺乏品牌意识――特色不鲜明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在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必须整合资源、加强文化经营,实施品牌战略[5]。受人事制度的影响,技师很难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而新的技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技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缺乏特色,难以吸引学生就读。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也不具有“特色”。对口招生的生源,即已接受了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一般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较差。而从普高入学的生源质量来看,由于不是和其他普通高校同批次录取,其实际水平根本不能同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

我国高职院校过分依赖高考这一条途径,没有更多的服务于社区大众和成年人,培养对象过于单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毕业后只能就业,不能直接进入高一级学院继续深造,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好像到此告一段落。因而会有一部分学生宁愿复习以图明年考取本科院校而不愿到职业技术学院入学报到。

教学过程没有特色。高职院校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压缩,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环境,忽视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要求,而且多年不变。在与企业合作方面,企业只是把学生当作廉价甚至是零成本的劳动力来使用,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实际,更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实践课程变成了打工过程。

七、把职业岗位证书当作“法宝”

校企结合,实行双证书制度,往往被认为是高职的特征。但只要是职业岗位,就可能会有职业岗位证书,职业证书制度与人才类型并没有必然联系,职业岗位证书并非高职教育特有的。如工程师、教师、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都具有职业资格证书,而他们都不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

国外的职业岗位证书是以行业评价标准为基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考核颁发的,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不再限于书面的纸笔测验,而是一个搜集证据,并判断证据是否符合操作标准的过程。

例如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判断过程主要有4个,评定者在工作场所观察受评定者的实际工作表现;在模拟的情境中,对受评定者进行能力测试、技能测试和熟练度测试;通过口头提问、开卷笔试、多项选择等方式来搜集辅证据;搜集包括设计方案、实际产品、文献报告以及经认可的成绩证明等有关以往学习成效的证据[6]。

我国资格证书的颁发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并且它为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行为信号,即死记硬背的知识仍是学习最重要的东西。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为了自身眼前利益,在技能考核方面对自己的学生给予百般照顾,千方百计让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甚至在招生时就以许诺保证让拿到职业资格证书为诱饵来招徕学生。“赠送”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方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八、对“地方性”的误解

高职院校主要由中心城市组建,开设的大都是地方经济比较急需的专业,表现出很强的地方性。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地方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这种观念误导职业教育只能被动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而忽视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区域布局优化的功能。忽视职业教育对主动创造就业岗位的贡献。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主动介入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心,成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的咨询中心[7]。

我国社会转型现在面临两大任务,国际化和城市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建世界制造中心必然要求技能型人才要放眼全世界,不能局限于服务当地,要为人才成长开辟新的途径。发达地区要为西部和农村地区服务,西部和农村地区也要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培训“出得去”的人才。这是我国政府最近赋予高职院校的一项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地方性,只是立足于地方,而不能局限于地方。要有全国观念,从全国招生,服务于全国技能人才需求。

九、结语

总之,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快速发展的经济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在我国日渐融入国际市场,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在超竞争环境中,高职院校有必要转变自身观念,跨出误区,坚持面向市场和企业,强化市场导向的运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提高技能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尔周.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2]周岩.实施CIS战略推进高职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戴勇.办出特色、创建一流高职办学理念与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04).

[4]胡延华.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5).

[5]邓玉璋.论高职院校借助SIS实现“文化经营”的品牌战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01).

[6]杨益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实践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0,(1).[7]卢红学.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