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恋恋书中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恋恋书中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我们的心灵感到困倦时,书籍无疑是精神上的补给品。书中的人和故事,像是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铁,将你我引入书籍所构设的情境中,融化为作者笔下不可或缺的聆听者。捧读美国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蕴含书中的那份母与子细微的爱感动了我。书,是一位母亲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时候,依然乐此不疲的慰藉品;书,也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编织人生共同回忆的媒介。一本本精彩的著作,重新将两颗渐渐远离的心拉近。阳光下,母亲与孩子轻松自在地畅读,抛开年龄顾虑地闲谈,都定格在了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成了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用文字还原了作家威尔・施瓦尔贝的亲身经历,曾担任世界知名出版公司总编辑的他,以《长尾理论》《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等作品显露文学才华。在他因事业达到高峰而疲惫不堪时,母亲患上了癌症。曾倍感失意的威尔・施瓦尔贝将自己陪伴母亲的阅读时光,浓缩成了一行行文字,等待着与同样爱书的你悉心共读。

“在生命和情感的尽头,阅读是最好的庇护和救赎,我们悲伤,却并不沮丧。”书中的母亲爱书,她将读书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享受。当身边的亲朋沉浸在世俗纷扰中时,母亲依旧可以气定神闲地将一本好书看完。即使当母亲不幸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阅读的热情足可以在第一时间浇灭难言的绝望与悲伤。在病床上,母亲喜欢给前来陪护的“我”推荐一本又一本让她着迷的书。书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促成了一个儿子与一个病重母亲的读书会。

“读书跟行动比起来,并不冲突。”读书会让身为主人公的“我”开始学会慢慢理解曾经疏远的母亲。在一个儿子的眼中,母亲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书虫”,而更像一个热情洋溢的慈善家。为了将母亲不平凡的经历叙写清楚,威尔・施瓦尔贝在《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穿插了许多有关母亲的回忆,并将这些回忆与一本本不同主题的书相对应――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勾起了母亲远赴阿富汗救助难民的感怀;夏目漱石的《心》唤醒了母亲内心中对家人的眷恋……在母亲的眼中,国籍、性别、人种的差异并不能阻碍一个人获取知识的权利,也并不能熄灭其争取幸福的渴望。母亲坚信,书籍会带给人生活的勇气,将“灵魂的补给品”送给世界每一个角落需要帮助的人,是母亲一直都在努力实现的愿望。纵然化疗的痛苦折磨着母亲,她仍时时谈起前往阿富汗难民营的计划。多年来,母亲从书中汲取的善意与真诚紧紧围绕着她,也点亮了她与儿子间的这场不平凡的读书会。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的母亲则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中传授给儿女做人的准则和态度,书中的“我”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渐渐喜欢上了把玩文字的乐趣,也懂得如何对照书中的人物命运反观自己的不足;在“我”的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病床上乐观微笑的母亲融化了“我”忧郁、踟蹰的心。“尽你最大的努力去做,这样就够了。”睿智的母亲总能窥见孩子的迷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指引“我”找到新的方向。而更幸运的是,在这场母亲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上,曾站在生活的黑暗角落的“我”,抛开了胆怯与寡断,领悟出了母亲在耳畔叮咛的良苦用心。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留下过这样一句话:“父女母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浓浓的亲情包裹着我们,爱的光晕驱散了未知的阴霾。只是,再珍贵的关爱也有熄灭的一天。父母离去的背影是我们最不忍看到的画面。《生命最后的读书会》里那个豁达、善良的母亲最终没能敌过病魔的无情。母亲的离开让她身边的人哀婉和遗憾,也不禁让读者们唏嘘和反思――对于父母给你我无私的爱,我们是否在他们陪伴左右的时候,能满怀敬慕地回馈给他们?

“母亲带领着我,证明了书籍是如何让我们越来越亲近,并保持这种亲密的,即使我们原本就是一对相当亲密的母子,即使我们中的一个人已经与世长辞。”生命的终结并不能泯灭对生活的恒久炽热,威尔・施瓦尔贝的《生命最后的读书会》既是送给爱书人的礼物,也是赠予母子间共读的“心灵鸡汤”。书中平淡、质朴的文字折射出一个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我”与母亲共读的书镌刻下了母亲爱的温度,而母亲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亦将留存于读者心中,久久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