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了解学情,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了解学情,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以了解学情、读懂学生为基础的。教学《共建绿色网络小窗口》一课,教师从“课前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深入”“课中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真实”“课后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长远”等三个方面,谈谈了解学情、促进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了解学情;师生;有效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69-02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和互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扩大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具有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教学氛围是否宽松、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方式是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是否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等,都是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因素。其中,对学生的认识与了解则是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核心要素。基于此,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切实读懂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起点,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首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个主题《共建绿色网络小窗口》一课教学为例,谈谈了解学情、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共建绿色网络小窗口》是《小窗口大世界》单元中的主题之一,这一主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以及把控时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要求学生做到安全、科学上网。为实现师生有效互动,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我在分析学情、读懂学生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深入

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前,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明确学生原有的经验与观念,知晓学生对学习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了解学情、读懂学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任课教师留心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就某一话题聊天、设计纸笔作答的小问卷;可以选择微信、家校通平台等媒介方式进行调查;可以和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交谈……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我通过分别向学生和家长发放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日常上网的情况。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对教学班的学生日常上网情况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并将调研结果转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具体如下:

1.运用课前了解的学情,确定师生互动的切入点

有效的师生互动源于师生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自然而然地“卷”入到师生互动中来。

学情数据1显示,本教学班的学生利用网络主要集中在上网学习和查阅资料上,大部分学生利用网络娱乐,可见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情数据4显示,本教学班的学生与家长在上网问题上的主要矛盾在于把控时间。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本课以两个关键的引导性问题切入话题:第一个问题“你们都利用网络做什么事情”,旨在引导学生回顾网络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网络的“利”;第二个问题“当我们拿着手机、ipad或者坐在电脑前,上网冲浪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说什么”,意在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关注网络的“弊”。我在课堂上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两个问题,立即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师生互动了无痕迹地开启了。

2.运用课前了解的学情,设计师生互动的问题逻辑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刺激物进行同化或顺应,实现丰富经验的目的。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需要逻辑严谨的问题串来刺激学生,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自己的结论。学情数据3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家长的叮嘱是理解的,说明学生对于网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具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如学情数据2所示,主要集中在垃圾窗口跳出、某些网页中会蹦出少儿不宜的画面、暴力游戏、诱惑人的话、题目与内容不符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巧“借”家长之口,引导学生直面网络之“弊”,提出三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分别是“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呢”“网络内容也是需要严格把控的吗”“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让我们一起想想科学上网的具体做法吧”。我运用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以往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对网络内容的辨识能力以及把控时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二、课中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真实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生间交流、融通、对话的状态以及学生的表情、动作、参与性等不同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心理变化、情感态度等学情状况,科学推测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即活动是否真正纳入了学生的经验,是否引发了学生观念的认同或者转变。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正面或负面的资源,即新的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认识到网络上确实存在虚假、恶意的信息,需要学生谨慎辨别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提建议说:“我看,以后还是少用网络。”对此,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将这个课堂生成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对网络的利弊以及正确地利用网络的态度和方法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悄然播下辩证思想的种子。讨论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学生说:“什么事情都会有利有弊,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了,在电脑中安装杀毒软件,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另一位学生紧接着说:“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不使用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多留心,多注意……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关注学情变化,把控教学生成,解决学生认知和思想上的问题,才能使师生互动更加真实、有效。

三、课后读懂学生,让师生互动更加长远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生的社会性是否得到发展,以及发展的程度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全面、客观的认识;对于学生而言,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后通过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渠道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估后续学生的经验和观念,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让师生互动更加长远。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学生养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比较难改变,除非进行特殊、持久的训练。这时,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因此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学生进步的关键。四年级学生所具有的上述心理特点,理应成为教师必须要了解的学情。本节课在大家共同讨论和制定《班级绿色窗口使用公约》中结束了。但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很难通过一节课完全达到“提高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以及把控时间的能力,做到安全使用网络”的理想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践行的平台,即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由学生与家长共同按照公约检查、评价学生的上网行为。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又是师生互动的新轮回。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评价表”犹如授课教师一样陪伴在学生左右,而一个月之后评价表的收集又是教师“解读”学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行”与“评”,还是教师的“观”与“思”,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学生将会用教师引导的方向鼓励自己努力前行,教师将以学生的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促使自己的教学更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选择具有长效性的教学评价机制,延续师生互动,持续跟进教学,可以更好地内化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