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学校中的教育暗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学校中的教育暗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校中的教育暗示是一种“隐性教育”,可以补弥“显性教育”的不足。本文拟在阐述教育暗示的实质、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学校中影响教育暗示的因素,提出实施教育暗示的途径和方式。

【关 键 词】学校;教育暗示;因素;途径;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14-03

在学校中,既有“显性”的教育,也有“隐性”的教育。教育暗示可以称为“隐性教育”或“潜教育”。研究表明,教育暗示在学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学校教育应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彼之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高效健康地发展。因此,研究学校中的教育暗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暗示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教育暗示是指教育者以暗示的方式或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暗示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间接性。教育暗示的目的、意图常常是隐含的,受教育者接受这种影响,是通过意会、感染、认同、内化、觉悟等内部心理机制转化,从而引起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它的作用具有间接性。(2)自愿性。教育暗示不具有强制性,并不要求受教育者一定要执行。教育暗示靠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来产生影响,受教育者是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的,是符合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的,具有自愿的性质。(3)无意识性。教育暗示是教育者把有意识的信息隐蔽于意识阈之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改变了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因而其影响方式是具有无意识特点的。

教育暗示由于其独特的内涵、特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会使个体积极从事某种活动,同时对结果有所期待。反之,亦然。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相信他有能力取得学习成功,他才会努力学习,并对取得学业成绩抱有期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当人确信自己能够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罗森塔尔效应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积极暗示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教育暗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扬、鼓励、让其取得成功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人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2]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暗示,可以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作用,使无意识与有意识处在和谐的状态,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重视有意识而轻视无意识对教学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效率低下。现代教学教育,应当注意克服这一缺陷,多运用教育暗示手段,使无意识和有意识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实现教学教育的高效率。

(三)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塑造良好个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个体积极思维,加深认识;能调节意志活动,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它是人活动的动力,是健康个性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个体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往往与个体的情绪情感是否被触动有关。教育暗示具有自愿性,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这种教育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心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

二、学校中影响教育暗示的基本因素

教育暗示产生的过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影响,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各种暗示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影响教育暗示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教育暗示的主要实施者,学生有“向师性”的心理,因而教师是影响教育暗示能否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要成功实施教育暗示,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每个学生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是影响其接受暗示能力的因素之一。当教师具有以上条件时,学生就会相信教师发出的教育暗示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贮存于潜意识当中,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其次,师生之间应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佩,进而产生崇拜感,就会对教师施加的影响加以注意和模仿,从而实现教育暗示的效果。再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能引起学生非特定心理反应的因素。个体在活动中,一般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特定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所说的内容,产生注意的心理反应,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教师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姿势等,时不时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这种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注意,这种反应,就是非特定性的心理反应。教师要发挥教育暗示的作用,不仅重视调整能引起特定心理反应的方面,而且还应注意调整引起非特定心理反应的方面,使这两种心理反应协调,才能达到教育暗示的最大功效。

2. 学生。在教育中,学生是受暗示者。教育暗示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暗示,主要受两类心理因素影响。首先,教育暗示应适合学生已有经验、智力水平等认知因素。教育暗示作为一种信息,必然会引起学生产生认识活动,如果这种信息是不合逻辑或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以及学生目前的智力还无法理解的,这些信息就难以产生暗示效果。其次,教育暗示应与学生已有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对个体都具有暗示作用,但个体不可能对所有的暗示都会发生反应,能引起个体产生暗示反应的信息,常常是符合其内在需要、动机、情感、信念及其个性要求的。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因而其接受暗示的能力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实施教育暗示,不能忽视对学生这一心理因素的分析。

3. 暗示的内容与方式。教育暗示总是通过一定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其能否产生暗示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前所述,教育暗示的内容与方式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其次,教育暗示的内容与方式应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识心理活动是教育暗示实施的基础。无意注意是无意识地展开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教育暗示要发挥作用,应能引起学生产生无意注意。教育暗示应具有一定的强度、新颖性、富于变化以及突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才能较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实施教育暗示的预期目的。

4. 教育暗示的情境。教育暗示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暗示实施产生影响。首先,情境中某些因素,能对暗示信息进行强化,则暗示效果增强。如老师在实施教育暗示时,如果能创设一种能带给人欢愉的气氛,就会使教育暗示由于这种强化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增加其影响力。其次,情境中的立体化信息协同作用会增强教育暗示的效果。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多种感官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些信息不一致,就会产生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影响。因此,实施教育暗示时,应使来自周围情境的信息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再次,教育暗示应考虑一定的场合、时机进行。研究表明,人们焦虑、困惑、急于摆脱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暗示。

三、学校中实施教育暗示的途径与方式

实施教育暗示应依据其基本原理,采取有效、科学的途径和方式进行。

(一)应使教师形成运用教育暗示的意识

暗示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随时性、隐蔽性和长期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运用教育暗示的意识,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加以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暗示效果。教师能否形成这种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运用教育暗示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暗示发生作用的内在原理,懂得教育暗示在实际中的操作方式。其次,教师应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品德修养,尊重学生,与学生关系良好,在学生当中形成威信,才能有效发挥教育暗示的积极作用。再次,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运用教育暗示时,注意把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结合,采用多种暗示方式对学生施加立体化的影响,使教育暗示的功效得以全面发挥。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入手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暗示是一种外在因素,这种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加工、内化,方能显现其应有的功效。积极的暗示产生效果依赖于个体良好的心理因素,同样,消极暗示的影响也依赖于个体的不良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暗示时,应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的教育暗示,促进其成长。此外,在实施教育暗示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为实施教育暗示创设条件,使教育暗示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教育暗示的学校文化环境系统

学校文化环境具有暗示性,是教育暗示实施的良好途径。构建教育暗示的学校文化环境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学校的每一空间、事物都能传递积极信息,陶冶心智。其次,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健康的舆论对人产生良性暗示,当其具有一致性时,会产生强大的引导、改造和凝聚力量,使人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舆论环境的建设。再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会、书画展等,形成动态文化环境。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在学校中,通过各种活动,寓理于事,寓教于乐,传情达意,能有效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厌烦情绪,使学生接受时感到自然,容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几种有效的教育暗示操作方式

良好的教育暗示操作方式,有利于发挥教育暗示的效果。(1)角色扮演。当学生扮演角色时,引导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体验,久而久之,角色的内涵及其影响就会不知不觉融入学生的个性形成之中,从而有效实施教育暗示。(2)印象暗示。客观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具有深刻性、牢固性和先入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应重视这类暗示的作用。注意印象整饰,适当地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和塑造,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尽可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印象暗示发挥积极作用。(3)艺术暗示。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诱发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形成丰富联想,从而促使个体向往美好事物,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这种教育称之为艺术暗示。艺术暗示由于其能较好触动人的情感,具有形象性和可操作性,其产生的暗示效果不容忽视。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其作用更加明显。(4)自我暗示。学生具有可暗示性,如果能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施加良性暗示,则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教师应使学生了解积极或消极的暗示对人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运用积极暗示的意识。同时,还应训练学生掌握积极暗示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未小琴.暗示的心理学基础及其教育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P148.

[2]宋方.暗示教学法原理简介和实践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1983.(2),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