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设问应凸显“七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设问应凸显“七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共同建构知识和能力的主要窗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设问,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在实际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难学;也有学生认为音乐课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为何会产生这种畏学和厌学的情绪呢?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有效设问有关。

首先,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的师生互动模式,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主要位置,要求教师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性教学,由“填鸭式”的“满堂灌”转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视教学设问顺应了“新课改”的潮流。

其次,当前课堂设问依然存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仅流于形式、不注意捕捉可生成资源等现象。纵观2014年在深圳角逐的20节中学音乐优质课,尽管诸位参赛教师在处理教学疑难问题过程中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也不乏设问层次不高、目标不明等为走流程而进行教学设问的问题。其中鲜见真正围绕问题的研究、展开和解决来进行的音乐课,教师们并没有把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更多的是竭力去掩盖问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再者,“以问导学”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礼记・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说,这种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道出了“设问”的精髓,也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音乐欣赏教学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它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人声和乐器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①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惊奇和疑问开始的。问之有方、学之有道,则听之有效。可见,有效设问应当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当前开展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研究,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音乐世界去体验音乐的美、享受欣赏音乐的乐趣,已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设问的策略

1.围绕教学内容,强调音乐本体,突出问题的“音乐性”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②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设问应能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感悟、理解作品,并通过对问题的质疑与交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得以升华。如湖州长兴夹浦镇中学的游海涛老师在执教《美妙的变奏交响》一课时,教学设问始终坚持“关注音乐”的态度和导向―在导入环节,师生通过聆听与交流,引导学生回顾交响乐队的音色构成;在展开环节,教师则通过细致的图谱教学和律动,引导学生熟悉作品主题音响,关注主题在重复时音响上的变化,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思维习惯。然后,引领学生围绕以下富有音乐性的问题展开学习。

问题1:大家是否发现音乐中有重复演奏的乐段?如果有,是怎样重复的?这几个乐段在重复时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你感觉不一样?

问题2:(用默唱“Bang”加手势律动的方式熟悉A段后)这段音乐主要由交响乐队中的哪个乐器组演奏?重复演奏时,音响力度的变化是怎样的?

问题3:下面这段音乐也是重复的,请听音乐在重复时又有哪些新变化?(播放B段音响后)这段音响在重复时,演奏旋律的乐器有没有发生改变?

问题4:(播放A1段,教师用手势演示副旋律的进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个乐段的主题旋律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旋律?这些旋律出现在图谱中的哪些位置?

问题5:(播放A2段)音响中的主题旋律和之前一样吗?哪些音改变了?(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主题和主题变奏段,引导学生对比感受主题,利用 “f3”音改变了调式)除了旋律音高的变化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分别演奏加低音和不加低音的旋律,引导学生关注低音旋律的演奏)

在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从引导学生关注音色入手,到主题的自然呈现,再到主、副旋律相互交织的声部辨析,继而转入调性色彩区分,接着回到对多声部副旋律“干扰”下主题音乐的捕捉,最后奔向全奏的辉煌,可谓步步深入、丝丝入扣、一气呵成。教师始终抓住音乐本体,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设问及音乐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层层解读作品之美,让学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2. 紧扣教学目标,找准疑难问题,凸显问题的“针对性”

教学设问既是为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过程而进行的话题交流,也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设问应当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

如西安第六十七中学陈煜老师在教学《丰富的民间音乐―丝竹相和》时,其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体验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了解形成其不同音乐风格的主要原因;目标之二是对比《老六板》与《中花六板》,了解江南丝竹中“支声复调”及“变化加花”的创作特征;目标之三是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等基础知识,具有判断丝竹乐器音色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民族乐器,初步认识民族乐器的形态及演奏形式引入课题,然后通过以下一系列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

(1) 出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映衬这样景色的音乐会是怎样的一种风格?

(2) 在聆听《中花六板》作品时,引导学生一边感受音乐的风格和情绪,一边辨别乐曲中使用了哪些丝竹乐器。

(3) 观看视频《中花六板》,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乐器上,从头至尾去捕捉该乐器的旋律。

(4) 分析《中花六板》旋律,引导学生找出“ 、、、”等主干音。

(5) 演唱古曲《老六板》,并引导学生将《老六板》与《中花六板》乐谱进行比较。(找到主旋律的根源,并通过教师琵琶示范演奏和学生演唱《老六板》与《中花六板》的主题等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江南丝竹的创作手法 ―“放慢加花”)

(6) 欣赏视频广东音乐《娱乐升平》,对比两首乐曲在情绪、风格及乐器使用上的不同。

(7)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形成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不同风格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自主性,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对比、思考,最终解决教学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 巧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重视问题的“激趣性”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一段令人感兴趣的视频片段都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成为促使学生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的设问,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去学习和思考。

如深圳南山外语学校的叶莉老师执教《美洲乐声―化装舞会》一课,在引导学生“找出探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并思考舞蹈中为何要有此动作”时,优选了一段华人舞蹈团探戈舞蹈视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探戈舞蹈视频。(学生面露喜色,有些迫不及待,多媒体出示问题)请仔细观察这段探戈舞蹈,试找出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并思考为何要有此动作?(这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凝神想寻个究竟,刚看完视频,学生便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

生1:探戈舞蹈中甩头动作很多,而且动作快速敏捷,这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动作。

生2:跳舞的人想看别人的舞伴。

生3:摆头可以使头发显得飘逸,很潇洒。

生4:回眸一笑百媚生。

生5:舞者的表情严肃,并且扭头迅速、动作多停顿。

教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也总结得很好。探戈的甩头动作是最能代表探戈的规定动作之一,它源于探戈音乐中顿挫感非常强烈的断奏式演奏,突出了探戈中“严肃冷峻、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警惕性”的特点,甩头动作遵循“欲左先右”的规律,潇洒而果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探戈中的甩头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跃跃欲试)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情景,一种吸引。叶老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角度出发,把问题解决置于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情境中,学生学习特别认真,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4.易于学生理解,明确涉及范围,把握问题的“指向性”

音乐是一种非语意性的艺术,它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如果教师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音乐,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而且容易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指向性明确的问题,激活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如江苏景虹霞老师在教学《瑶族舞曲》时,在教师跳长鼓舞导入并引导学生学唱《瑶族长鼓舞曲》歌曲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完整欣赏乐曲第一部分,说说音乐中有你熟悉的旋律吗?(在听辨的基础上,初步分辨主题一和主题二)

问题2:仔细聆听主题一,说说主题一完整重复了几次?每次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问题3:聆听主题二,通过声势动作初步体验其速度、力度和情绪的特点。

问题4:再听主题二,关注主题二中主奏乐器的变化,感受在主题二前两次呈现时大管和双簧管出现的顺序,以及主题二后两次呈现时乐队全奏带来的音乐表现方面的变化。

问题5:欣赏第二部分,说说这段音乐的节拍与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设问,由于指向性明晰,涉及范围明确,易于理解,所以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轻松获得对作品综合的情感体验。

5. 营造探究氛围,鼓励主动质疑,讲究问题的“生成性”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且没有激情的旅程。曹理先生曾提出:“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这样一条求索链。”③中学生受生理、心理、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等限制,不善于主动去发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质疑;善于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学习障碍处、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学习过程的困惑点或在想象中设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个人独到的新见解等。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于无疑处生疑,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海西林中学张金娜老师在教学《世代相传的歌》时,围绕“能够正确分辨中国传统民歌的三种体裁特征”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课程的第三个环节―听辨与表现环节让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圈而坐,各小组按所听到的作品体裁写出它的序号,听出是小调用“1”表示,山歌用“2”表示,劳动号子用“3”表示。张老师播放的四首歌曲依次是《船工号子》《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只有山歌敬亲人》,答案有“3112”和“3122”两种,分歧在于作品《沂蒙山小调》到底是山歌还是小调。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新问题,但是授课教师对这一生成的新问题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立即通过课件出示了答案,即《沂蒙山小调》是小调。其实,这首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细思量,面对 “意外”,这位教师若能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将课堂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继续深入研究,使学生在深刻的认识和广泛的共鸣中解决问题,那么课堂一定会变得很精彩。然而遗憾的是,这位教师错失了一次精彩生成的良机。事实证明,只有进行全面、弹性、差异化的预设,才能导向精彩、动态、个性化的生成性教学。

6. 符合认知规律,把握分层原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鉴赏教学中,设问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充分考虑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把握问题设计的梯度与层次,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究,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如东北师大附中的李景文老师在教学《非洲的灵感》时,引导学生欣赏了一段精彩的非洲鼓乐表演视频后提问:“刚才欣赏的这段鼓乐表演,同学们感觉是一条节奏还是多声部节奏同时出现?”让学生轻松得知是多声部节奏同时出现,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什么是跨节奏?随后,教师通过出示跨节奏的定义视频,先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同节拍和不同节拍的跨节奏实践。在相同节拍的跨节奏实践中,教师以领奏的身份,先击打出一条自己创作的两小节拍节奏,然后鼓励每名学生创作一条两小节拍节奏,先是把节奏加进来,再进行变化合作实践,使学生对同一节拍的跨节奏有了深刻的体会。接着,教师又将纵向关系的节奏重拍位置错开,形成重音交错的现象,随着声部的不断加入,学生又体验了不同节拍的跨节奏实践。最后,教师播放一段桑巴音乐,请两名学生分别演奏沙筒和铃鼓,教师同时演奏康加鼓,名副其实的跨节奏在轻松有趣的音乐活动中获得体验。

这堂课,不论是上例中提到的跨节奏学习片段,还是后面环节的非洲呼应歌的五步学唱、桑巴舞的分四步学习,均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了分层原则,通过将教学疑难问题进行相应的层次分解,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感受体验非洲音乐的艺术魅力。

7. 把握教学节奏,适时设疑提问,关注问题的“时效性”

设问的时效性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设疑提问和调整教学状态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教师要通过时效性的设问来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灵活有效地推动教学流程向前开展。

在课的导入环节,音乐教师常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复习旧知识中通过听辨式设问为新课做铺垫。如《美洲乐声―化装舞会》一课,教师在复习了欧洲风格和拉丁美洲风格的两种探戈节奏后,用手风琴演奏两个音乐主题并让学生听辨分别是什么风格。在《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一课,教师通过“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为什么?” “怎么样的、什么类型的、什么风格的音乐好听”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课程的展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常常采用“层层剥笋式”“抛砖引玉式”“启发诱导式”等设问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绪、思维富有弹性,每一遍聆听都有对问题不同程度的思考。在课后,为了延伸拓展教学内容,教师们多采用比较式、提升式、二度创造式等设疑方式,引导学生就“对其音乐艺术价值的深入理解”方面进行理性思考,加深对音乐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而这样的设问也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当然,教师的设问必须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在对探究问题偏离主题或难以继续完成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帮助,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当多数学生对教师的设问不感兴趣和漫不经心时,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尝试改变并穿插趣味性强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够全面深入时,教师可以采用鼓励续接、多人回答或进一步补充信息引导探究等针对性措施,帮助诊断学习困难,补充完善问题答案,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关注了提问的时效性,做到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就一定能调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增强学生注意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注 释:

① 叶澜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 2003年第9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4页。

③ 欧阳宁著,《“问题”的设计与应用》,《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第1期。

张小云 浙江省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