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是走神,是精神漫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是走神,是精神漫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常希望本文能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

让读者一字不落一气呵成地读完本文是我的最大目标。但是,我也很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你可能读着读着就走神了,然后又集中精神继续读下去,如此反复。也许是因为本文的确很枯燥无味,但更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你的大脑。

走神、分心、游离、发呆、出神、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暂且让我们给以上种种反应起个概括性的名字吧――“精神漫游”。“精神漫游”现象与人类的进化相伴同行,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这个课题――大概是因为它过于主观,因人而异。直到几十年前,才有人开始系统统计:我们到底有多爱走神?答案可能会吓你一跳。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斯科勒是“精神漫游”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2005年,他安排一组本科学生阅读《战争与和平》的前几章,并要求他们在发现自己走神时按一下按钮。结果是在45分钟内,平均每个学生汇报走神5.4次。其他学者通过不同的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也就是说,即使被告知要集中精神,人们还是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事情上。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们还发现“精神漫游”呈现一定的规律。斯科勒的同事斯莫尔伍德向参与实验者布置了一项简单的任务:每看到一个新的数字便按一次按钮,而看到数字3时不要按按钮。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汇报自己是否走神。事实证明,数字更替的速度越快,实验者走神的次数越少。但当人们熟悉甚至熟练之后,走神次数大大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酒精对“精神漫游”会产生特殊的影响。同样是读《战争与和平》,醉酒的实验者汇报的走神次数,居然比清醒的实验者更少。难道喝酒有助于集中注意力?这实在有悖常理。

斯科勒提出,“精神漫游”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去想其他的事情,比如分心;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比如心不在焉。为了区分两者,斯科勒改进了实验:既要求实验对象主动汇报走神的次数,也会每隔几分钟问一次他们是否走神。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说明他们这次的走神是无意识的。实验表明,醉酒后的无意识走神是清醒时的一倍。换句话说,醉酒后主动报告的走神次数之所以少,是自我认知能力下降造成的。

人的大脑有一百多亿个脑细胞,每一个脑细胞与几万甚至几十万个脑细胞相连接。可以说,人脑是自然界里最复杂的器官。但是多个实验都说明,即使面对最简单的任务,我们的注意力也只能集中数分钟而已。一旦我们精神涣散时,周遭的一切仿佛都虚无起来。虽然仍有意识,但更容易犯错、记不住事情,或者闯红灯。

那么“精神漫游”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2001年科学家曾发现,当人们出神发呆、回顾过去、畅想未来的时候,大脑中“默认网络”区域异常活跃。该网络与日常轻松的智力活动有关,因此断定走神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大脑活动。但最近,神经科学学家将“精神漫游”实验与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象(fMRI)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新的发现

“精神漫游”,尤其在无意识“精神漫游”的过程中,大脑的“执行控制系统”,即“执行网络”也会被激活,它主要位于前脑,负责思考、解决复杂和重大的问题,并向身体发出行动的指令。因此,科学家认为,“精神漫游”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人要做的事情总是很多,我们的大脑早已学会了如何处理眼前和长远。当我们摆脱生活琐事,在无意中放任自己的精神四处邀游时,反而可能得到更深刻的想法。

在苦苦思考却没有结果时,答案常常在不经意间涌现。科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如此“不期而至”,称得上是神来之笔。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经苦苦思索了两周时间,也无法完成一个复杂的数学证明。后来他把演算纸扔到一边,准备去参加一个地质学会议,在踏上公共汽车的一瞬间,突然想到了证明方法。这有可能就是“精神漫游”的结果。

当然,长时间“漫游”有其不利的一面。读《战争与和平》时少看几行无伤大雅,但如果开车通过十字路口时走神,可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所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异常谨慎地处理着目前和长远的关系,进行着自我意识的监督,以确保我们不会错过至关重要的信息。斯科勒和斯英尔伍德认为,也许,美好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找到专注与走神之间的平衡,让现在与未来和谐共存。

如果你读到本文的结尾还在想:这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呢?没关系,倒回到前几段,你大概就能找到不经意间走神的那个点了。说实话,我并不介意。因为这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