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教育联盟的实施策略及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教育联盟的实施策略及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教育联盟;自主发展;多样化; 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020―01

城乡教育联盟发展模式是指在政府主导下,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通过跨区域学校结对发展、教师交流等方式,重点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学生活动开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城乡教育的互动发展,促进乡村学校发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城乡教育联盟模式的实施策略

1. 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在当地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在地区范围内加强以城带乡的教育发展。在教育部门的组织下签订城乡教育联盟发展协议。另外,当地还要出台专门的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文件,要求各地有组织地对农村学校进行教育资源补充,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城乡教育互动模式表现良好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奖励。

2. 实现联盟自主发展。地区的城乡联盟需要根据协议要求,加强对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城乡教育联盟模式的主体是联盟区、联盟县,这些地区在教育统筹规划发展下享有自、平等权。因此,城乡联盟的制定是在平等、互助、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共同的教育发展愿望上形成教育合作联盟。第一,制定政策,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保证城乡联盟的有效运行。在城乡教育联盟发展中需要定期对城乡结对的学校进行捆绑考核,督促城乡学校的教育交流,提升学校工作的执行力。第二,以项目为带动,实现城乡联盟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城乡联盟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实现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互动应用。

3. 实现联盟的多样化推进。第一,实现名校集团化发展。名校集团化主要是指将优质学校作为发展名校,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教育发展,发挥名校在教育工作上的引领带动作用。在以强带弱的教育发展摸下,将名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教学资源等渗透到薄弱学校中。名校还可以安排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开展讲座,通过教师的双向交流促进双方发展。第二,实现跨区域的委托管理发展。跨区域委托管理模式是对托管到乡镇教育发展模式的推进,在政府购买服务、契约教育管理的方式下,实现跨区域的一对一学校委托管理,将农村和发展薄弱的学校委托给优质的学校进行管理。优质学校派出城乡联盟教育的校长,从而保证对优质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输出和应用,加强对城乡联盟学校的内部管理。第三,形成共同发展体。共同发展体是指结对学校内部形成的教育共同体。在共同发展目标的指下,通过合作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在共同体中,合作的学校需要进行相互的学习、帮助,从而实现学校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城乡教育联盟模式实施取得的教育效果

1. 实现了对市域统筹方式方法的丰富完善。在实行城乡教育联盟之后,地区将不同圈层的区域和县城放在同一个发展平台上,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的同时实现不同资质学校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发展模式。在市域统筹教育发展模式下,能够将可以被统筹安排的人、财、物等资源向农村和发展薄弱的地区倾斜,打破了原有城乡教育发展的二元模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城乡教育发展关系。

2. 减轻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弊病。在城乡教育联盟模式的开展下,一对一的教育联盟打破了原有学校在县城封闭式发展格局的弊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辐射和深化。

3. 在城乡教育联盟的发展下推进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以强带弱的教育联盟,提升了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第一,实现了教学管理的交流。城乡教育联盟学校安排管理人员到对方的学校进行学习,其中,农村学校会安排骨干到城区学校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城区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丰富和完善了乡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利于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二,开展课堂教学示范。城区学校每年都会安排教师到乡村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会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传递给农村学校,在城乡教育联盟的示范课上,全面贯彻课堂精细化和学生为教育发展主体的理念,在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为落后地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4. 完善了不同学校之间教师交流制度,实现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在城乡教育联盟的实施下,形成了动态化、灵活的教师编制机制,在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可以根据学校发展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校教师职工的编制。教育部门探索出了农村地区教师补充机制,实现了城区教师和乡村教师之间的供需平衡,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职务的结构。同时,有效解决了教师之间的绩效工资矛盾,实现了城区和落后地区教师工资待遇的平等。

(本文为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首批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城乡教育联盟打造高效课堂探索与实践》,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