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挖掘教材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挖掘教材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材 真情 真景 真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7-01

纵观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丰富的语文知识、优美的教学情境、创新的思维共同交织形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深入感知语文的内在美,已经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试图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真实情境的创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教学活动设置,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真情、真景、真境之美,进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真情:感悟情感之美

在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怀念母亲》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在教学前,笔者设置了一场以“什么是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为主题的讨论与演讲比赛,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接着,各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我对母亲的深情”主题演讲,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深情”打下基础。主题演讲结束后,教学进入到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认知环节,学生一起用心品味课文中的审美形象、思想感情和美的意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采用阅读、精读、思考、联想、品味的方法,使学生细细品味课本语言的音韵美、人物的形象美和景物的意境美。最后,笔者根据学生之前的讨论与学习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文主体的理解,通过多媒体播放社会生活中众多感人的瞬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整体和谐之美,更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意旨,感知与挖掘字里行间的内在美。

二、真景:领略自然之美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关于自然主题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感悟四季变化的丰富多彩,领略祖国壮美山河,爱护自然环境等几个主题,这些内容无不充分展示着大自然的内在美,也成为了陶冶学生情操与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审美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领悟能力;同时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审美情趣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找春天》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进入课文教学过程中,而是带领学生到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让他们置身于春天的情境中,领悟春天的多彩。首先,笔者结合课文教学中的情境需要,精心设置了一次春游踏青活动――“我们身边的春天”,带领学生进入自然情境中去,使学生能够用心体会与感知春天。其次,结合这次踏青活动,笔者设置了小组讨论与感悟抒发活动――“我看到的春天”,让学生运用简笔画的形式进行审美的外在表达。最后,笔者结合踏青活动、学生的讨论和简笔画的表达,进入到《找春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综合情境的体验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自然,领会自然之美,陶冶审美情操,以利于自身对美的发现与追求。尤其是面对着秀丽的自然风光之时,学生在用心感悟自然美的同时拓展到了对教材内在美的认知与领悟。

三、真境:感悟语文的意蕴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美的构成体系中,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语言美,呈现在语文情境之中的意蕴之美都是美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如何引入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创造性教学思维使这一内容以其最为生动、直观的形象树立在学生面前,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体验之美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之更好地认知、理解与吸收。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瀑布》的课文教学中,笔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富有节奏的诵读、音乐与声光造型的结合,有效地将课文中的意境呈现了出来。首先,笔者展示了一段瀑布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瀑布形成初步感观印象。而后,笔者将瀑布视频资料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诵读,营造出了美轮美奂的瀑布美景,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瞬间迸发出来,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去,尽情徜徉在美的世界之中。最后,笔者集合前两个教学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和文章解读,进而将语言之间的优美意象、多变的形象、自然清丽的风貌转变为一个无穷美妙的乐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意蕴美的情境与魅力都有机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进行更为深入与详尽的认知与理解,也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总之,对语文教材中真情、真景、真境美的挖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当通过真情实感的表达、真实情景的创造,引导学生实现对教材内在美的领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其审美素养。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