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之余与同事交流,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内容极其简单,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就是就是,现在的小孩心都不在学习上,怎么教都教不会!”“哎,我现在都不会教了,任我说的口干舌燥,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对此,我也是充满了疑惑,并找学生交流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教师“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知识怎么能真正内化与应用呢?虽然后来我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入手,运用激励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总觉得这样治标不治本。如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需要呢?在我为此迷茫时,我区“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数学教学模式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所谓“问题引领”是指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始终,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建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形成知识网络。它与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所以,我个人认为:以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探索、交流合作、体验感悟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建构知识网络,是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务实之举。

下面,以“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案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一个圆形的挂钟):这挂钟的半径是10厘米,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先以同桌为单位进行交流,再集体反馈)

生1:10乘2等于20,我知道挂钟的直径是20厘米。

生2:10乘2乘3.14等于62.8,我知道挂钟的周长大约是62.8厘米。

师(继续播放课件):小明玩悠悠球时不小心把挂钟的玻璃打碎了,如果要配一块玻璃面,应该配多大的圆形玻璃?这里应该求圆形的什么?

生:圆形的面积。

【评析: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

二、解疑导拨,启发思考

师:大家想求出圆形的面积,可是我们还没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么办呢?能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计算出圆的面积呢?

【评析:学生积极回忆,讨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配合着课件演示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推导时都用到了转化法,都是把将要学习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根据两者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将要学习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3:对呀,我们也可以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评析: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间的点拨,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地进行探究。】

三、探究明理,解疑释惑

师:怎样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能将两个一样的圆拼成学过的图形吗?为什么?

生4:不能拼,因为圆是曲线图形。

师:不能拼,那怎么办呢?

生5:能不能剪切后再拼?

师: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把圆分成4等份或8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继续再分一分、拼一拼,有什么发现?

(学生又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了)

师:课件演示说明,只要平分的份数足够多,那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你发现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用字母表示就是S=πr×r=πr2。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尝试操作,并不断完善操作,直至他们清晰地意识到“圆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成功探索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激励挑战,解决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现在你能帮小明算一算玻璃的面积了吗?

1.学生解决问题(已知半径,求面积)

3.14×102=314(平方厘米)

答:应该配314平方厘米的圆形玻璃。

师:你还想知道我们身边哪些圆形物体的面积?

生6:我还想知道水杯杯盖、圆形胶带纸、硬币的面积。

生7:我想知道外面圆形柱子的面积。

……

师:下面我们就先探究杯盖和圆柱的面积。

2.求圆形杯盖的面积(量出直径,求面积)

师(出示圆形杯盖):谁会求这个杯盖的面积?

生8:老师,你要先告诉我们它的半径呀。

师(故作为难地):我也不知道它的半径,要不你给量一下吧?

生8(拿过杯盖):老师,这里看不出圆心,不好量半径,量直径行不行?

师:我得问问大家的意见。他量出直径,你们能求出杯盖的面积吗?

生:能。

【于是学生用前面学习的方法量出杯盖的直径(即两端都在圆上的直径最长)是8厘米之后,很快算出了杯盖的面积:3.14×(8÷2)2=50.24(平方厘米)】

3.计算圆柱的底面积(量出周长,求面积)

师:这个圆柱的上面和底面看不到,知道是什么图形吗?(学生都知道是圆形)怎样计算这里圆形的面积呢?

(有学生说先量出直径,其他学生立即反驳,因为这里圆形的直径、半径都没法测量)

师: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法求出圆形的面积了呢?

(学生沉默思考)

生9(小声地):半径、直径都不好量,只能量出周长。

生10:对呀,知道周长,我们也可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求面积。

(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的思路也清晰了。于是,学生派代表用绳子量出圆柱的周长,并在计算器的帮助下,顺利求出了圆柱的底面积)

【评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包括“学”“习”两个连续进行的基本环节,“学”的环节属于学会探路、求得明了的过程;“习”的环节是记忆、应用、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明确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引领学生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习”,并及时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思考: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设计了学生熟悉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明确了算理,解决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中可以知道,“问题引领,自主建构”的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提问法(直接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游戏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矛盾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冲突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反思其中的原因)等,实际运用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情境。

2.追求“有价值”的目标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指其应具备情境性、探究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问题应该产生于一定的情境背景,具有挑战性;问题应需要通过学生发现、探究、论证才能解决;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逐步展开;从初始问题开始到回顾反思为止,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维整体。

3.教师主导服务于学生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所以教师要确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时,要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性,正确运用“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切忌教学过“实”(教学过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知识)。唯有在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4.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概念)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及其他人(如教师、同学等)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出发,合理提供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建构数学知识。

“问题引领,自主建构”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以问题为抓手,通过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