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琵琶文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琵琶文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琵琶是“民乐之王”,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曲,顾名思义,以抒情写景为主,曲调委婉、缠绵、悠扬动听。

《塞上曲》是一首传统的琵琶大套文曲,是琵琶文曲中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它原是五首独立的小曲:《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李芳园将这五首小曲巧妙地结合而成一曲,分别更名为:《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最后整曲命名为《塞上曲》。“塞上曲”的这个曲名,是李芳园根据《昭君怨》这个小曲名引申而来的。随着琵琶流派音乐的不断发展,风格技法使用的各不相同,《塞上曲》逐渐开始出现不同的版本。这首浦东派传谱的古曲版本《塞上曲》只有三个段落,《宫苑思春》、《昭君怨》和《湘妃滴泪》。

浦东派传谱的这首《塞上曲》婉转细腻、气韵生动。第一段《宫苑思春》是宫女对美好欢乐生活的一种追求与向往,这一段主要是中音区的音色,曲调明亮而委婉;第二段《昭君怨》是描写王昭君对往事的种种回忆,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故乡。第三段《湘妃滴泪》指的是昭君泪,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应是王昭君远去匈奴多年后内心的真实写照,思念和哀怨渐渐变为忧愁与哀伤。这一段,加入部分大幅度的推挽音,表现出如哭泣一般悲凉、凄楚的情感。清脆的琵琶声哀婉忧伤地诉说着苦闷、怨恨、还有思念。

在演奏中有一部分的音不是通过右手弹拨琴弦而发出的,例如带、打、擞等技法产生的音响效果,是通过左手的指肚触弦而发出,这样的音响效果为“虚”,它的音量通常较小、音色较为柔和。而直接由右手接触琴弦拨动发出的音响,音量较大、音色明亮,这样的音响效果则为“实”。左右手之间相互规律的运动配合将“虚”与“实”结合在一起,单音变得饱满,线条如水波般流畅。

《塞上曲》从谱面看起来虽然简洁,4/4拍的节奏并不复杂,旋律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左手的技法部分却让简单的旋律线条呈现出了无数幻化的可能。有些音高的变化不是通过改变左手按品的把位,而是通过推、拉、揉、吟等手法而达到的。这首乐曲里的推挽音,有急速的快推快挽也有柔和的慢推慢挽,这些取决于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至于推挽到的音程高度,就应该由演奏者根据自己内心情绪起伏的程度仔细推敲了。在第一段《宫苑思春》,运用到左手的推、拉、揉、吟、带、擞、打等技法。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声音具有颗粒性,在琵琶的演奏上对“点”的要求是要做到每个音都要饱满、圆润、扎实、明亮、不虚、不噪,并且还要做到力度的均匀与音色的统一。注意颗粒性的同时还要把握“点”与“点”之间具有连贯性,由“点”构成“线”。弹、挑是右手最基本的技法,在《塞上曲》中,弹、挑应是运用腕力的慢弹挑,集中力量与指尖,带出琴弦,运用臂部带动的弹,来表达出王昭君积压在心中已久的情绪,瞬间迸发。轮指涉及右手五个手指规律反复的运动,要求做到五只手指轮流均匀的过弦,将一个个“点”状的音在不断的运动中连接成为“线”状音效。在轮指与其他指法的组合运用中,一般多以拇指作为交接,在这首《塞上曲》中多次运用四指轮与弹挑的完美结合。

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发展,演奏者在演奏器乐作品时也应拥有着内心的歌唱。演奏中的“气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乐曲的呼吸,好比音乐表情符号中的换气记号,由于中国传统乐曲的传谱,在当时多为口传心授,更侧重于音乐的意境,因此曲谱上也就很少能见到类似的换气记号、强弱记号等标记,以至于学生在中国传统琵琶音乐的演奏时,往往也就忽略了气息的存在,但它却是演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地运用气息,划分乐曲的乐句、乐段,可以使旋律的抑扬顿挫更加清晰明了。

《塞上曲》音乐的旋律起起伏伏,如说话一般有着抑扬顿挫。气息使节奏旋律随着复杂情感的矛盾变化而改变。情柔则气和,气息平稳悠长,音乐也便是优美淡雅的;情急气促,旋律的急促而开阔,音乐旋律便充满激情,各种矛盾在心里相互交织,与平静的诉说悲伤则成鲜明的对比;情悲气断,不限哀愁。不同的乐思由不同的气息控制,合理掌握控制气息的方式,才能将音乐处理得当,更加深入人心。合理控制气息与熟练的演奏技巧的完美结合,使音乐不单单只是演奏出谱写在纸上的音符,而赋予了音乐以生命力。

《塞上曲》作为琵琶文曲的代表之作,朴实而又动人。作为演奏者,单纯的演奏谱面上呈现出的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内外兼修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再在熟练运用技法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巧妙地把握技法、控制气息,充分地表现文曲之美。这样才能让这首《塞上曲》,让琵琶文曲都不只是旋律平和、轻柔婉转、娓娓道来、毫无无层次变化,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文而不弱、弱而不虚,疏而不散、密而不乱。“虚”与“实”完美结合,深邃的意境正是琵琶文曲在琵琶音乐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魅力所在。作为新一代的琵琶音乐艺术接班人,在未来,希望我们可以不断地前进,在继承的同时,努力地用着自己的方式来诠释这丰厚的艺术文化遗产,让它能在我们的指尖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林石城.琵琶指法与表演之窥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01).

[2]杨钟宇.琵琶“文曲”的审美探微[J].中国音乐,1994,(03).

[3]孙立伟.传统琵琶乐曲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乐研究,2001,(01).

作者简介:

桑桑,女,西北师范大学器乐演奏(琵琶)专业,艺术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