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边吃边聊:进餐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KATIE是个乖巧聪明的孩子,她在平时的活动中总是开开心心的,但不知为什么,一到吃饭时间,她脸上的笑容就会立即消失,经常是一看到饭菜,脸上就马上“晴转多云”,吃一会就“多云转阴”,到最后总是以“阴转雨”宣告结束。
仔细观察了她一段时间,发现是她吃饭习惯不好,吃得太慢,加上严重的挑食,使她经常吃到最后。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已经吃完出去散步或自由活动了,她每次都会急得掉下眼泪。于是我就在平时吃饭时加强了对她的提醒:“KATIE,不要讲话” ,“KATIE,快点吃” ,“KATIE,样样东西都要吃,这样才会长得壮哦!”这些话虽然是我每次吃饭必定会对着大家说的,但我仍不厌其烦地个别对着KATIE再提醒上几遍,生怕她一会就忘了。本以为这样的个别教育会让KATIE渐渐改掉她的坏毛病,使她尽量赶上大家,从而对吃饭不再那么厌恶,可没想到这样的方案实施才没几天,KATIE就开始一吃饭就呕吐,最后索性什么都不吃了。会不会是得了胃炎?她的家长立刻带她到医院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是胃倒是没什么毛病,是精神上对食物产生了恐惧。
我的搭班是一个加拿大老师,他说,在他们国家的幼儿园里,老师除了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外,吃饭时,他们还会和孩子们边吃边轻声交谈。孩子们在这时特别愿意交流,会说说各自喜欢的电视节目,或是跟爸爸妈妈去哪玩了等;老师也会多给孩子一些吃饭的时间,让就餐的气氛中比较宽松。而对于挑食的问题,他们则认为顺其自然为好,不吃就不要勉强,吃不下了也不要勉强,孩子们的身体能够自己做决定,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听了这位外教的话让我很受启发。于是,我尝试着对进餐的规则做了一些调整。首先,允许孩子们每次自己寻找位子而不是固定的座位;其次,在吃饭时允许大家将嘴里的食物咽完以后可以进行自由的小声交谈;还有,让孩子们自己盛饭菜,他们可以盛多或盛少,但每次必须吃完自己盛的饭菜……
本以为刚开始的时候,场面一定会很混乱,没想到实施后发现远没有我想得那么糟糕(比如因争抢同一个位子而哭闹,因为孩子盛饭菜而将饭厅弄得乱七八糟等),更没有因聊天而延长进餐速度或是被饭菜呛住。相反,原来沉闷的进餐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孩子们自在地享受着美味的同时,更体验着吃饭的乐趣,我们在品尝食物的同时互相交流着,分享着见闻、故事,吃饭变成了轻松的活动。而KATIE也不再紧张,虽然她每次食物都选得不多,但却能全部吃完,她按照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吃着,而我们也留给了她更多的时间,她的精神厌食很快就不治而愈了。
看到小小改革初有成效,我又做了进一步的尝试,与平行班的教师们一起组织起了每月一次的“开心派队”,在这个派队上,我们将桌椅、食物搬到了户外,小朋友们可以在太阳底下尽情地享受食物的美味和认识更多的新朋友,活动进行了没几次,这顿饭就快速成为小朋友们每月最盼望的一次午餐。
进餐规则改变的成功,让我陷入思考。传统的观念认为吃饭时不讲话是基本的进餐礼仪,特别在集体吃饭时,如果你一言,我一语,孩子们就会讲个没完,不仅影响吃饭的速度,严重的话还会让饭粒呛到气管里,引起危险;同时,老师也不便于管理,所以,通常一到吃饭的时候,老师总会让孩子坐在桌边指定的位子上安静地等待老师盛菜添饭,反复地提醒孩子们不要说话,对挑食的小朋友三番五次地教育,直到孩子很不情愿地开始吃饭。于是,“老师”就成了“监视”的代名词,而孩子虽然面对种种严厉的规则"重压",但他们还是会天天在饭桌上说些悄悄话。
我想,孩子进餐时可不可以说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或健康教育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注意到国外和国内幼儿园孩子进餐活动的差别,也许可以为我们幼儿提供一个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