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生最强音释出什么信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生最强音释出什么信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两会”上,“民生”再次成为最热的关键词,其中关于个税改革、教育与就业、住房保障等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言论,堪称“两会”民生最强音。这些言论的背后,其实还释放了更深层次的信号。

今年“两会”上,“民生”再次成为最热的关键词,其中关于个税改革、教育与就业、住房保障等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言论,堪称“两会”民生最强音。这些言论的背后,其实还释放了更深层次的信号。

年年岁岁开“两会”,岁岁年年人不同。烟花三月上北京,代表委员齐发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生”再次成为最热的关键词。而围绕着各种民生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献计献策,畅所欲言。其中有些关乎个税改革、教育与就业、住房保障等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言论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议,堪称“两会”民生最强音。我们若细细品读,会发现在这些言论的背后,还释放了更深层次的信号。

向我加税,放百姓一马

民生最强音NO・1:建议多收我们(富人)点税,我们不怕。我平时工资3万多元,一个月交9000多元税,还没算年底的税。把我们这样的管好了,对老百姓就放一马。国家这么富,老百姓囊中羞涩,这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啊。

发言人:甘连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星牌体育用品集团董事长)

两种声音:“向我加税,放老百姓一马!”这句话一经媒体报道后,立即成了很多网民心目中的“两会”强音。许多网友狂赞甘连舫:“你一个月交的税就是我大半年的收入了,但我必须顶你!好委员!”但也有人质疑说:“您的工资是工资,您的产业还是您的产业呢!您还是放那些只有工资收入的高级白领一马吧!”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也反对称:“你愿意自我牺牲,但不要让其他人跟你去牺牲。政府可以就某一种消费行为调整税率,但不应针对特定人群大幅度提高个税税率,这有违基本公平。”

记者点评:昔有王成为保家卫国“向我开炮”,堪称英雄儿女;今有甘总为降低民负“向我加税”,可算有德富人。

这几年来,个税改革一直都是社会热点问题,每年“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议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或降低个税交付比例等方式降低中低收入阶层的个税负担。只不过这次甘委员给政府想出了一个既能降低中低收入群众个税负担,同时又不会减少政府个税收入的办法:把穷人少交的税,加到富人的头上。

从税法原则上说,个人所得税本身就是用来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是“劫富济贫”,因此不是一项主要针对工薪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共计有47%的家庭不用缴纳联邦个人所得税。然而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50%以上来自工薪阶层,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深圳已经达到了1320元,对照2000元的起征点,个税几乎成了“人头税”。

而从个税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比例来看,我们仅占6.3%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从更高的角度看,个税的改革应该是我国系统的税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间接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收入远远超过了直接税(个税、财产税等),然而发达国家和我们完全相反,直接税占到了主体地位。也就是说,我国老百姓的直接税过重,间接税更重。一些隐性税负都应该通过系统的税制改革来逐渐降低。

隐藏在税制改革问题背后更重要也更紧迫的问题是:我国老百姓的税负已然不轻,哪怕是高收入人群也一样――10万元以上收入需缴45%个税的比例放到全世界看都不算低了。因此现在的问题不光是穷人缴的相对多,富人缴的相对少,而是这么多税到底用在了哪里?是否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曾指出,在发达国家,政府要不就采取高福利-高税收-低自由模式,要不就是低税收-低福利-高自由,但不管哪种模式,都符合税收与福利相称的原则。但政府和民众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高税收低福利模式。因此,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税收支出从一年9000亿元的三公开支转移到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福利保障方面。

一句话总结:税收如何分配比向谁加税更紧迫。

别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民生最强音NO・2: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发言人:王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

两种声音:有网友说,许多农村地区还很贫穷,城乡差距巨大,上大学是农村孩子脱贫、出人头地的梦想,如果堵死这条路,他们将一代代贫穷下去,又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还有人认为这是对农民的身份和地域歧视。在一项新浪微博调查中,有83%的网民认为“农村孩子应该上大学,知识改变生活”,认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回家乡或农村学生以后反正种田、打工,不用上大学的只有2%。

记者点评:农村孩子要不要上大学,这其实应该是因人而异的问题,要综合考虑子女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家庭的经济条件。单单截取王委员的这一段话,自然很容易引起歧义。但在后来的解释中,王委员指出,他这句话其实是两层意思,一是希望社会上不要抱着人人都要读大学的观念,不光是农村人,城里人也不应该鼓励,因为不读大学可以读职校等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这其实讲的是多层次人才需求的问题;二是希望社会上不要形成农村人只有进城才算幸福的观念,从而避免农村人盲目追求进城,从而增加城市的就业、交通和住房压力。“在农村,同样能够就业,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价值”。

既然是两层意思,我们就分开来看。首先,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上大学同样获取知识,同样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产业发展不均衡,对技术蓝领的需求远远超过白领,然而大学生或不屑于从事体力劳动,或在学校没有学过相关技术,因此出现了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起薪不如农民工的现状。

就在“两会”期间,人保部部长尹蔚民也指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确实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部分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岗位不相匹配。与此同时,今年我国许多沿海城市都出现了用工荒,有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岗位无人应聘,大学生求职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局面正反映了当前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从这个角度看,王委员的建议有其合理性。与其让孩子好不容易考进大学后,到毕业时才发现想在大城市找个糊口的工作都很难,还不如从孩子自身学习意愿和家庭经济条件出发,允许孩子先读中专、中职等技术类学校,工作以后可以通过再学习来逐渐提高自己的求职砝码,不读大学的人生一样可以很精彩。

不过对第二个观点记者却不敢苟同。农民的孩子进城或者不进城,并不只是观念的问题,而是城乡二元分裂格局下农民孩子的理性选择。真正的悲剧不是农村孩子读大学回不了家乡,而是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农村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从而人为制造了起点的不公平,毕业以后,在求职、医疗、交通、生活便利等方面,农村和城市的差异越加显现,因此只要无法打破城乡分裂,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真正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希望农村孩子别进城的想法无异于单相思。

一句话总结:知识改变命运,但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靠读大学。

保障房应建在市中心

民生最强音NO・3:把保障房建在偏远的郊区是非常错误的办法,保障房就应该在市中心,否则就失去了保障的意义!住房不单是睡觉的概念,而是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综合体,要不然就是山洞的概念了。

发言人:崔永元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

两种声音:今年“两会”上,崔永元对个税一刀切、高房价、教改、治堵、高油价等不少民生话题都发表了看法,其中对保障房建设的一段评论更是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热议,许多网民都指出这样的建议相当给力。但也有不少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崔永元的建议显得有些像门外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市中心地段的住房需求量最大,因此价格也最高,拿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块来建保障房不切实际。

记者点评:

在房地产业有一句颠覆不破的金句:“地段,地段,还是地段!”意思是说,决定房地产价格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地段,这是由于同一位置的房屋属于不可再生的垄断稀缺资源,在交通和生活配套设施最为完善的市中心地段的房屋因此也成了最炙手可热的商品,因此房价也要比市郊的高出许多。

可事实上,许多国家就是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寸土寸金生活极为便利的市中心区域。比如,在美国,74%的保障房建在了市中心;在我国香港地区,也有许多保障房建在九龙和港岛城区;在法国,法律要求在城市富人区按照一定比例建造廉租房,打破居民在地理空间和居住上的隔离。由此可见,崔委员的建议并非门外汉。说到底,居住只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想要过上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居住地附近还应该配有医疗、教育、交通、工作、购物等各种配套设施,而决不能仅仅造了一排排保障房后,就把中低收入人群赶鸭子上架一样赶到了荒郊野外。

然而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传统市中心范围内已经很少有成批闲置土地可以用于建设保障房,目前上海推出的保障房房源基本都位于外环外的市郊区域,这样既降低了建造成本,也实属无奈之举。但希望在规划和建设这些位于市郊的保障房时,地方政府也能够把相关的配套设施一起考虑进去,让老百姓住得更舒心更方便。

一句话总结:建在市郊的保障房也应配套齐全。

将限购改为限售

民生最强音NO・4:公民有购买房屋权利,不要再过分强调限购。不能有地区的歧视,地区歧视作为短期政策可以,作为长期不行。应该把限购改为限售。

发言人:厉以宁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两种声音:厉以宁建议可学习新加坡的房产限售经验。在新加坡,如果买了房一年之内就卖,要按售价抽16%的税,而第二年卖则降低为12%。对此,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对房屋短期买卖课以重税或者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卖出房屋都可以有效遏制炒房行为,逼退相当一部分投机或投资性住房需求。但也有网友表示,限售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房东可以持有房产赚租金,等到限售期限过了后再卖房,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限购、限售和房产保有税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挤掉房产泡沫。

不过有地产专家指出,目前我国5年内转让新购住房要征5.5%营业税,本身就是一种限售行为,厉以宁的建议无非是要再多设几个门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税基即房屋价值需专业机构评估和技术参数核准,但目前相关机构和技术却很缺失,使得高税率限售实行起来难度很大,各地差异也会很大,很容易有漏洞可钻。

记者点评:

本地人限购两套,外地人限购一套,无缴税或社保的一套都不能买,这的确是地域歧视。如果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只能限购一套或者两套的话,就没有地域歧视了,但这样的行政强制干预的做法依然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限购令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地域歧视,而在于这样的行政干预是否能真正解决高房价问题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还是拿厉委员提出的限售为例,限售无非两种手段,一是和限购一样,禁止在新购住房后的若干年内出售,这种做法虽然可以逼退一部分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但也会误伤许多刚性需求――如果把限售时间定得太短,起不到震慑作用,如果定的比较长,比如5年、10年,这样又会阻碍居民通过卖小、买大的阶梯购房计划,从而倒逼老百姓在首次购房时就选择一步到位,进一步增加了市场需求,这种副作用和厉委员所反对的限购令如出一辙。如果通过增加出售环节税收来限购的话,也会面临成本转嫁的问题。从其他国家治理高房价的经验来看,一味通过高额税率来打压房价只能起到短期效果,在供求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高税费最终会成为房价的一部分,由购房人买单,等于无形之中又给高房价火上浇油。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像新加坡那样对短期内出售住房的行为征以16%甚至32%的重税,这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可在眼下政府财政收支不透明的情况下,这笔税金如何运用却很值得老百姓担忧。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极有可能“责任向下,财力向上”,并将新增财税流向未知的黑幕。

说到底,限售也好,限购也罢,都只是暂时性地改变了市场买卖双方的预期――短期内成交量大幅萎缩,但只要保障房供给乏力,商品房又供给不足的情况和预期没有改变,市场需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后还是会集体爆发,进而促使房价报复性上涨。

一句话总结:限购、限售都是治标,大幅增加保障房才是治本。

本刊短评:

扎扎实实为民代言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关注“两会”,议论“两会”。一是因为近年来“两会”上的议题越来越务实,与民生相关的重大问题往往都会在“两会”上进行讨论。二是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微博的流行让网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与代表委员们进行互动,从而提高了老百姓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老百姓对“两会”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两会”代表委员参政议政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过去几年里,“两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缺乏基本常识的雷人雷语,一时引起舆论哗然。然而这些雷人雷语,除了能够在短期内吸引眼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外,对承载着全国人民殷切厚望的“两会”来说,实在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公众对“两会”的信心,拖了“两会”质量和效率的后腿。

今年“两会”上,虽然也有许多代表委员的发言和提案引起了舆论的轰动,但细细品味,却发现博君一笑的雷语少了,广受老百姓支持的民生建议多了,而且代表委员在发表意见时都能说出不少道理来,有的还做过扎实的调研,或许其中有些观点还不够全面,但提案质量显然有了显著提升。

对于代表委员应该发什么样的言,提什么样的案,已经从新闻主播成功转型为时事评论员的政协委员白岩松有一段很精妙的论述:“我们的代表委员的提案和议案应该让人无法拒绝,让公众无法拒绝,让人大和政协无法拒绝,让政府也无法拒绝,应该是为良心、为未来、为趋势、为公众的长远利益而提出提案和议案,但是前提是扎扎实实。”

扎扎实实为民代言,这需要代表委员一要敢讲真话,二要在上交提案前广泛进行调研,多“织”微博,多听听群众的声音,让自己的言论和提案真正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希望来年的“两会”,我们能看到更多像甘连舫这样为穷人牟利的富人,像崔永元这样为百姓讲话的名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